在前面的章節中,作者曾多次提到:中國足球墮落如斯的關鍵原因,是職業球隊數量和職業球員需求量過低;而中國足球墮落如斯的根本原因,則是民族自卑和缺乏自信,正是因為我們沒有認識到我們國家在足球方面的真正潛在實力,正是因為我們不敢相信我們在足球方面具備抗衡整個歐洲的一切基礎條件,正是因為我們在不自信的基礎上所制定的一系列錯誤的足球政策,因此,我們國家的足球水平才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
在前面的章節中,作者還曾多次提到:找到了‘病因’之後,要解決問題,那就要對症治療;我們要去除民族自卑心態並樹立民族自信心,我們要相信在足球方面一箇中國人和一個歐美人是毫無差別的,這是我國足球能夠獲得真正進步的根本所在;而在具體足球政策方面,‘治療’中國足球頑疾的最佳方式,無疑是發動一場‘山寨歐洲足壇運動’,並給與全社會所有具有足球天賦的青少年提供足夠數量的工作崗位,也就是提供大約7萬名職業球員需求量。
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國家有實力發起‘山寨歐洲足壇運動’呢?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國家的各省就有實力建立各自的聯賽體系了呢?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國家就有實力逐步建立起擁有2500支職業球隊的聯賽體系呢?
作者認為,從1980年開始,我們國家就有實力嘗試進行‘山寨歐洲足壇運動’了;而當時間來到1995年左右時,我們國家是有絕對實力全面進行‘山寨歐洲足壇運動’了;而當時間進入2008年時,這個時候再不開啟‘山寨歐洲足壇運動’,那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間,中國足協和所有與足球沾邊的群體,他們越是努力,中國足球就越差,而2008年之後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1990年年代中期的時候,我們國家決心大力發展足球事業,並提出了‘足球要從娃娃抓起’的口號,這個口號提錯了嗎?當然是沒有提錯的。而‘足球要從娃娃抓起’這個口號在當時受到冷遇了嗎?當然也是沒有的,僅僅是在1990年代中期,全國各地就建立了多達5000餘所足球學校,一時間,中國足球進入了‘熱潮時代’,中國足球崛起於世似乎是觸手可及。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90年代中期中國足球的熱潮,竟然一夜間就冷了下來,所有人對足球的興趣也竟然一夜間就冷了下來,5000餘家足球學校一家接著一家倒閉關門,時至如今,只剩下了不足100家足球學校艱難維持。時至如今,中國備案在冊的青少年球員不足5萬人,日韓兩國卻都有50多萬人,連泰國都有20多萬人,而歐洲和南美的足球強國,更是全都在100萬以上。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1990年代中期中國足球的熱潮瞬間褪去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那5000餘家足球學校一家接著一家倒閉關門呢?
現在,我們來看兩個資料5000餘家和不足100家:1990年代中期,當我們國家提出‘足球要從娃娃抓起’的號召時,全國各地掀起一片足球熱潮並紛紛組建足球學校,當時,全國共有5000餘家足球學校;後來,中國的足球熱潮瞬間褪去,時至如今,足球學校只剩下了不足100家;從5000餘家減少到不足100家,5000多和不足100,這兩個資料,是隨意出現的嗎?不是的,這兩個資料的出現,都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那麼,5000餘家這個資料代表著什麼呢?它代表著中國社會最為合理的足球學校數量和職業球隊數量,一般來說,一個最為成熟的足球強國,一支職業足球隊,需要兩家足球學校為其提供人才,也就是說,當1990年代中期中國掀起足球熱潮時,中國每個省份、每個縣區都有很高的發展足球的訴求,而且每個省份、每個縣區都完全拿出了自己的積極性。
在1995年那個時候,中國就擁有了12億人口,比現在少了2億也就是少了一個巴西,適合從事職業足球運動的人口也少了1萬,不過,制定規劃都是朝前看的,在1995年左右的時候,在中國各省份和各縣區的潛意識裡,制定足球發展規劃,也是以全國人口達到14億左右為出發點的,所以,當時全國建立了5000多家足球學校,這麼多足球學校,正好可以為2500餘家職業足球隊提供人才。
所以,一個社會某個行業在某一時期出現多少專職學校,都不是隨意而為的,都是符合科學道理的,都是跟群體統計學能對得上號的。
那麼,1990年代中期全國那5000多家足球學校,為什麼一家接著一家倒閉關門了呢?
這就要看1990年代中期發生了什麼事情。眾所周知,中國的足球職業聯賽,從1994年開始試執行,並於1995年正式開始,當時還是甲A聯賽,其實甲A聯賽剛剛舉辦時,在中國還是非常轟動的,全國人民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但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即便是到現在所有人仍然沒有想到,正是甲A聯賽的出現,導致了中國那5000餘家足球學校接連倒閉關門,並導致中國足球的熱潮瞬間褪去。
為什麼呢?因為甲A聯賽以及後來改名了的中超聯賽,都只有十幾家球隊,加上二級聯賽和三級聯賽,中國的職業足球隊,一直都沒能超過50支,不超過50支職業球隊,為這些球隊‘供貨’的足球學校,就不可能超過100家,因為足球學校也要生存,生存就要競爭,一競爭,就會倒下一大片足球學校。
所以,時至如今,中國只剩下不足100家足球學校,這個資料,也不是隨意出現的,而是與中國職業球隊的數量息息相關的。足球學校的大量倒閉關門,足球熱潮的瞬間退散,中國職業球隊數量的止步不前,以及中國綜合實力尤其是經濟實力的蒸蒸日上,都造成了中國足球一衰到底、舉世鄙夷,作者曾在前面的文字多次論述到這一點。
在1990年代中期,中國就能夠建立5000餘家足球學校,這就說明:在那個時候,我們就完全有實力開戰‘山寨歐洲足壇運動’;在那個時候,我們就完全有實力讓各省組建自己的聯賽體系;在那個時候,我們就完全有實力組建2500餘家職業足球隊,並提供7萬名左右的職業球員需求量。
試想一下,在1990年代中期,我們國家所建立的不是隻擁有十幾家球隊的甲A聯賽,而是‘各省足球甲級聯賽’,而是讓各省都能夠建立1220家甲級球隊,那麼,時至如今,我們國家的足球實力,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很可惜,由於我們的集體民族自卑心態,由於我們的集體不自信,在1990年代中期:沒有人敢去想,在足球方面,中國能抗衡整個歐美;沒有人敢去想,中國能夠建立起媲美整個歐洲的足球聯賽體系;甚至是沒有敢去想,在足球方面,一箇中國人,和一個歐美人是完全平等的,那時候,我們所想的,同樣是在足球方面,一個巴西人或一個義大利人,至少相當於1000箇中國人。
足球既然能夠吸引到全社會各階層所有人的關注,所有足球強國實行的足球戰略都是‘總體戰’,一個國家其足球的強弱與否,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這就說明,一個國家的足球發展的好與壞,其功勞與責任,也不在於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部門,而在於這個國家的所有人與所有部門,中國足球墮落如斯,足協肯定是首擔責任,但是,我們全國所有人,也都有責任。
當然,任何人也都沒有資格去批判中國足球墮落如斯的‘責任人’,在1990年代中期,我們還活在近代百年恥辱的深重影響之中,1994年,日本人均GDP是3.93萬美元,中國則是473美元,那一年,日本人均GDP是中國的83倍。1996年,我國海軍的現代化主力戰艦隻有一艘052驅逐艦,而空軍則是靠著從俄羅斯購買的48架蘇27撐門面,那個時候,美國空軍一個聯隊便可以有72架先進戰機。1990年代中期,廣大人民群眾還都盼著到過年,因為過年才能吃一頓好的。
這就是1990年代我們國家實力的真實寫照,因此,在1990年代中期,當我們國家剛開始建立足球職業聯賽的時候,以弱者自居的心態就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了,即便到了現在,我們國家還有很多人病態般堅持著這種以弱者自居的心態。
偉大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曰過‘存在即是合理’,對於黑格爾的這句名言,哲學界和‘民間哲學界’進行了無數種闡釋,在此,作者採取最通行的闡釋。如果,把‘中國足球墮落如斯’視作是一種‘存在’,那麼,這種‘存在’合理嗎?
從中國的地理實力、人口數量、綜合國力和發展前景來說,這種‘存在’很不合理;但是從中國400年來的歷史和現狀來說,中國足球墮落如斯這種‘存在’,它又是‘合理’的。
自從明朝滅亡以來,中國便開始進入了衰弱狀態,yapian戰爭之後,中國更是進入了最弱小最卑微的時代,雖然yapian戰爭之前中國也曾多次衰弱淪亡過,但是中國歷史還從沒有像近代史那樣,在文化上和民族智慧上受到全世界的質疑和鄙視,甚至中國人自己,都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智慧產生了深深的不自信。
但是我們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又是從來都不會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屈服的,每一次遇到國家危難之時,總有無數仁人志士勇敢地站出來,拋頭顱灑熱血幫助國家和民族解決危難。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終於制動了中華文明百年淪亡的歷史車輪,開始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邁步前行,只不過,任何事物都是存在慣性的,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衰弱,也是存在慣性的。
慣性這個詞,相信所有人都明白是什麼意思,當你在公路上開車的時候,車速達到每小時100公里,當你準備剎車並倒車轉向的時候,你剎住了車,你的車子卻還是要在公路上繼續前行一段很長的距離。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衰弱也是如此,儘管新中國的成立制動了中華文明百年淪亡的歷史車輪,但是百年淪亡的慣性,依然在深刻影響著過去幾十年中國社會的發展。
衰弱是有慣性的,復興也是要循序漸進的,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族在衰弱慣性持續存在的條件下,開始了艱難的復興大業:首先,我們透過一場血與火的抗美援朝戰爭,一掃近代百年屢戰屢敗、人見人欺的恥辱局面;然後,我們又進行了工業基礎的建設和國家體制的不斷革新;再然後,我們成功研製出核武器,並徹底地保證了我們的國家安全;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我們更是在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上取得了宇宙罕見的巨大進步。
由於百年衰弱的慣性,以及多次亡國滅種和接近亡國滅種的巨大威脅,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發展重心,一直都是建設一個強大的不會再被別人侵略和屠戮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體育和足球,就成為了次要甚至是次次要的事物,體育和足球能不能發展得好,說到底,也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的事物,而不是至關重要的事物。
正是因為在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才導致了中國足球衰弱如斯的局面,所以說,中國足球衰弱如斯這種‘存在’,相對於歷史和現實來說,卻又是‘合理’的。有很多人經常抱怨‘我們國家的實力進步這麼大了,為什麼我們國家的足球還是那麼弱?’
其實,說到底,在足球方面,我們國家的實力一直都並不強,雖然我們擁有強大的綜合實力和超人一等的進步速度,但即便是歷史進展到2020年,在很多方面,我們國家還是遠不如歐美日的,而且,衰弱是有慣性的,復興是有步驟的,復興是需要一個行業一個行業一步步來的,我們的實力達不到一定的程度,某些行業的發展就無法來到轉運的‘臨界點’。
時至2020年,中國足球依然墮落如斯,對此,作者的觀點是,在足球方面,哪怕是我們走錯了很多路,或者是存在著很多缺陷,但這些都只是遺憾,遺憾的是我們在足球方面沒有足夠多的有先見之明的人。但是遺憾歸遺憾,我們不該去苛責什麼,因為,存在即是合理,中國足球墮落如斯這個‘存在’,相對中國近代百年的恥辱史、相對於中國長期衰弱的慣性、相對於中國復興路上的繁雜步驟來說,它卻又是合理的。
而要想解決中國足球的困境,說到底,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斷增強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根據‘量變導致質變’這一真理,只要能夠在數量上積累到一定程度,那麼,總有一天,質變也終將來到,作者現在越發認為,對於中國足球來說,2020年,就堪稱是中國足球的總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