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的力量,或許才是最可怕的。因為,小到幾乎不存在的病毒,卻能無處不在讓人類不止一次談其色變。哪怕進入科技時代的今天,也同樣能讓安慶這座古老的城市,如戰後廢墟一樣,在幾乎了無蹤跡的淒涼中,而滄桑顯現。
甚至,連往日風生水起救死扶傷的市立醫院,也只有偶爾幾個探病者,如清掃戰後的零星部隊,仍在瘟神的淫威中,時而出現又在迷迭交錯中迅速消失…
雖然,醫院在瘟疫的淫威下,通告非緊急危重患者禁止入院,但也同樣在天道的仁慈中,一如既往對無辜的孩子網開一面。
當我們走過就診程式,來到兒童科室時發現,雖然在新春佳節與瘟疫冰火兩重天的日子裡,但生病就診的孩子似乎並沒有比往日減少許多…
於是,在這特殊時期,懷著更進一層的擔憂與焦慮,帶著孩子與不安的心情,再次走進兒科主任辦公室。
在不大的房間裡,那個看起來年齡也不大的女醫生,但言語神情之間,卻煥發著自然的恬靜與輕鬆。因此,讓原本緊張的我,如釋負重般抱著孩子已經坐到了她的身邊。當在她詢問排除關於疫情武漢接觸史後,只聽她又帶著慈愛輕柔的語氣對孩子說道:“來,張開嘴,讓阿姨看看…”
沒想到,她語音一落,也許是她柔和愉悅的聲音,讓原來的孩子,由以往那種接觸陌生人所呈現的排斥,逃避,與不知所措的三分呆滯,不知何時已被好奇,安靜,與配合的神情所代替。
雖然如此,但當他正想張口又突然猶豫的瞬間,我立刻在擔心的思緒中,利用他對電腦的興趣說道:“聽阿姨的話,等下就阿姨給你電腦玩…”
不料,我剛說完,不知道他是聽懂了還是湊巧,總之他第一次像個毫無問題的孩子,如一隻溫順的羔羊,在醫生的要求下張開了嘴巴…
很快,經過醫生的常規檢查,初步確診可能是普通感冒,但特殊時期,為了安全起見,還是需要進行抽血化驗。當我們來到二樓抽血完畢,商量之後,外公帶著孩子和醫生開的感冒沖劑,決定先行一步趕往家中!
把他們送出醫院,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此時只剩下自己在空蕩蕩的馬路上,等候驗血結果。
望著幾乎了無蹤跡的大街,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的在想,孩子不僅僅是聽覺過於敏銳,除了觸覺嗅覺遲鈍,但味覺和視覺的敏銳度,似乎同樣異於普通兒童。
因為,也許正是嘴巴部位觸覺遲鈍影響到嗅覺,讓他從始至終吃飯路數幾乎和我一樣,幾乎不嚼咬就直接下肚。我雖然也如此,但自我感覺良好,感覺食慾旺盛而津津有味,特別喜歡享受飯菜到胃的那種滿足感。因此,並沒有任何不適。可至於他到底如何就不得而知。但如果從他的身體和消化能力以及大便來看,應該是屬於和我同一種正常型別!
可是他在味覺,視覺,與聽覺方面,與我差距之大卻難以雷同。也許正因他味覺敏銳,又因嗅覺遲鈍,讓他在吃菜時經常隨便一聞就能決定吃不吃,就算有時偶爾不能確定,也只是有點像狼狗一樣,再重複嗅嗅而已。
特別是他的視覺,當第一次發現他在看電視時,螢幕上剛顯示出一條直線形節目表,他立刻就能毫不猶豫的指認出來。當時覺得此種情況,不要說他一字不識的三歲孩子,我想就算是視力正常的讀書人,也需要在眾多節目表中進行確認才可以做到!
此種意外的發現,想想讓人有些不可思議。但他外公認為是他記住了節目的畫面,我想也許真的因為如此,但我很快又否認了外公的看法。因為開啟節目的畫面是流動的,而且對於不認識字的孩子來說,他只有透過影象記憶,把節目文字與劇情聯絡在一起,才有可能立刻正確確定。但這種突出的影象關聯功能,首先是建立在敏銳的視覺基礎上,而且只有在視覺發達的情況下,才更有可能轉為影象記憶,而立刻辨別出文字之間的區別。
於是,為了再次驗證自己的判斷,當關閉所有節目再重新開啟時,他仍然還是在瞬間毫不猶豫的就直接點開。由此可見,他敏銳的視覺功能,在看到節目文字時,在我們看來雖然很小,但在他的視覺功能中,所看到的可能就如一幅幅清晰的畫面,而讓他迅速在區別中,發現自己想要的節目。
特別有一次,當我帶他走回家走到十字路口時,他突然望著前方指著說道:“一,九”,可是,我前後左右看看,並沒發現哪裡有十九路車而忽略他。不料他又提高聲音望著前方說道:“一,九…”
這時,我發現他如此認真,就有些奇怪的順著他所指的方向望去,但只見十字路對面,大概四百米左右遠的站臺旁,停靠一輛公交車。我想,這孩子不會說那就是十九路車吧?因為,如此原的距離,我勉強才能看到車上方有點紅的一條霓虹燈,至於有沒數字我更是無從談起,而更讓我意外的是,因為我的視力雖然不是太好,但也屬於正常範圍。
然而,就在我持有懷疑態度中,趕快拉著他向前走去。不料,走著走著,當車子進入我可以辨認的視線距離,有些不可思議的發現,原來剛才停在那裡的公交車果然就是十九路車。當時我驗證此景,似乎突然在幾分恐懼中,覺得他猶如幽靈一樣,讓人有些難以接受…
後來,我在進行生理個體差異分析中發現,整體上來說,他的觸覺和嗅覺比正常孩子要遲鈍,但他的聽覺,視覺,味覺,卻又比正常孩子要敏銳許多。因此,這種反差導致他和其他孩子面對同樣的事物,但顯意識體驗卻遠遠不同於普通孩子。而他的興趣主要是透過他的敏銳的器官來形成。而遲鈍器官又因遲鈍,導致注意力薄弱,缺乏由體驗生成的興趣,而失去鍛鍊發育的機會,造成因發育遲緩,所導致一系列相應的失衡問題。
就如他的身體,雖然在先天體質上一直都很好,但可能就是因為觸覺遲鈍,而難以在獲得良性觸覺體驗中,形成好奇而引發好動。因此,雖然體質較好,但卻因為缺乏好動的鍛鍊,導致他很晚才會走路。更不同的是,他幾乎就沒爬過,然後就直接學會了走路。
因此,再反過來推理,如果孩子觸覺正常,那他就有可能為了追求良好的觸覺體驗,而產生好奇,好奇讓他在不斷的體驗觸覺感受中,獲得了良好的鍛鍊。因此,自然容易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而更早的學會走路。這種同時存在敏銳與遲鈍的情況,又可能延伸在相吸與相斥作用下,導致顯意識體驗失去平衡的制約,而表現出相應興趣與漠視,或更多兩向極端的心理行為。
因為,五官觸覺的體驗,透過顯意識作用,而昇華演變為意根的興趣或慾望!普通孩子在顯意識體驗正常狀態中,可以獲得內在心理平衡體驗,然後會在三大意識相互中相生相剋相輔相助,而表現出與外在世界相應同步協調的行為情緒。同時也會在五官觸覺平衡協調下,而以各個功能為基礎,發展出來平衡的心理世界而作用於現實。
但這些對於他來說,由於觸覺和嗅覺的遲鈍,又因為在用進退廢的效應中,不斷強化敏銳點,導致敏銳器官更發達。同時又等於在不斷的忽略遲鈍點,而導致遲鈍器官功能又越遲鈍,最終逐漸導致越來越多與越極端的現象。
因此,在顯意識體驗和外在行為表現上,敏銳點相應的水平,就容易超越普通兒童。可是,與遲鈍點相應的心理行為,又遠遠落後普通兒童。因此可見,他喜歡轉動物體和電視手機音樂等極端現象,應該是他敏銳的視覺和聽覺所誘發的現象。而坐馬桶,不喜歡嚼攪食物,從小安靜不喜歡亂爬等應該又是遲鈍點所誘發的。而眼神對視不好,不願意和孩子接觸,依戀問題,應該是聽覺敏銳體驗到外婆造成的負面感受,和因為缺乏擁抱和觸覺遲鈍,導致難以透過觸覺擁抱而獲得愛的溫暖,所造成的無意識逃避行為。
要抱著拉臭臭,喝奶,刻板等行為,應該是壓抑造成的補償作用。熟悉路線,喜歡重複等,應該是缺乏安全感,導致的需要體驗安全感的有意識行為。叛逆,抗拒等是壓抑的衝突,導致在釋放中體驗自我意識。
發音系統正常但無語言,是因為壓抑了語言表達慾望,導致自我意識薄弱,而誘發應名反應。因為缺乏語言交流,導致失去語言學習鍛鍊機會,而導致生理初始功能停滯,倒退,甚至喪失…
因此而言,自閉症孩子在遲鈍點上,需要比普通兒童更多的刺激,才能獲得與普通兒童類似的顯意識體驗。但在敏銳點上既要避開負面刺激,同時又要降低正面事物的體驗度。而保持相應的平衡,以促成三大意識的形成,而作用於外在世界!
如果在此情況下,仍以正常孩子等級反應來面對,那麼孩子在敏銳點上,必然會在漫灌療法的負面效應中,造成逃避行為,而誘發一系列相應問題。可是在遲鈍點上,又會因體驗不足,而容易出現倒退,停滯,或者功能喪失等一系列相應的問題。同時反過來又會強化敏銳點誘發其他更多問題,再反過來,又會隨著敏銳點的發展,又更加降低遲鈍點的功能。從而整體上加重誘發負面顯意識體驗!導致三大意識的各種心理行為問題。
而在五官觸覺上,如果不屬於敏銳而是異化,或生理疾病為誘因的自閉症,那麼此種情況就會更為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