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威靈下了一個結論:
“我估計,我們還是要去東海郡,當然,前提是我們這個小隊不解散,繼續由我們去查證。”
“威靈兄,從程式上說,涉及帝國內部門閥世家的這種案子,我們將外圍資訊提交後,具體調查取證事項是應該由帝國御史臺接手安排人跟進的。”
楊小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順便看了一眼李陵遊。
誰都知道,李陵遊的三叔,就是帝國副丞相、御史大夫李橘白。
李陵遊翻個白眼,雙手一攤:
“我們又不是屬於御史臺的地方屬官,多半不會繼續了。”
謝蕪荑也不看好後續的事情:
“嗯,是的,我們這個小隊,僅僅是屬於雅西郡的特別事件調查組,的確沒有資格去做後續,除非,御史臺下令我們去做,但這不符合慣例。”
見幾人都有些悲觀,威靈笑著丟出資訊:
“嗯,大家說的都有道理,現在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儘量提升能力,多做訓練……十八郎,一個有編制還不用幹活的工作,只管自己修行,還有帝國的薪水可領,你難道不覺得很愜意麼?”
李陵遊一怔,隨即大笑:
“哈哈,正是如此,事少、錢多、離家近、不打卡……怎麼看都是好事啊!
今天玄明正式成為帝國術士,該去喝酒!我曾經說過要吃大戶的,今天如何安排大餐?”
……
神啟112年3月,有兩件事堪稱大事,對隨後東土和西玄世界的增進互信和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一就是,帝國駐喀拉邦軍事觀察署官員柳西河、唐松草和朱忘憂,聯合署名上書,建議帝國相關部門,在非軍事化的西陲三邦,設定商務聯絡處,號召帝國的商貿公司,參與了三邦的各種商務活動,並提供了喀拉邦比較詳盡的各種資料資料。
此事對聯邦的三個邦國而言,絕對是好事,反正不存在軍事對抗了,發展民生和經濟,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還能增進東西方的互信和了解。
不管帝國對此事有沒有預案,但有駐地官員提議,自然對此非常認同,已經有專人負責調查帝國內部的商貿公司的意向,並派專人赴三邦執政廳協商此事。
而威靈等對這件商貿盛事的始作俑者,卻早就把此事忘記了,四人都在雅西郡安心地修行提升自己。
另外一個事件,更會持續影響東土西玄世界,就是根據《帕特條約》的約定,雙方每年互派的150名學生,紛紛集合完畢,互相到對方的都城,進入高等學府進行留學。
雙方不約而同地挑選了1015歲內的具有一定潛力的少年,學習對方的術法(魔法)知識和體系。
這些學生在異國他鄉學習期間,也必然會更多地瞭解對方的人文、歷史和社會。
帝國丞相府專門組建了由十多名中階術士組成的“督學團”,護送這些孩子去極西方的榮光之城。
一方面是保證這些孩子的安全,負責和聯邦進行接洽,另外一方面,也是要在這些孩子三年的求學期間,擔任教師、教官的身份,讓孩子們不丟下對帝國文化的傳授的學習。
帝國這樣的舉措表達出高層對此事的重視,於是,讓這首批“留學生”的成員構成,便不僅僅限定在寒門和平民階層。
所有的門閥世家的直系旁支,但凡沒有啟用術士的,都試圖去另外一個體系中去嘗試一下,看看能否有意外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