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島與埃多楠半島在21世紀後半葉爆發了波及6國,導致波康就此衰弱的“第五次波旁島戰爭”,而北邁拉米地域在21世紀後半葉爆發了“共和戰爭”,有時候又被稱作“王權戰爭”、“萊戈戰爭”。
“共和戰爭”的起因,是萊戈家族圖謀東山再起,在政途無望以後,於2165年掀起武裝叛亂,最終將北邁拉米地域三國全部捲入。
“波旁的海戰爭”在2126年結束,波特盧損失了8個行省,作為國家的掌控者萊戈王朝由於自己的精銳部隊在戰爭中損失殆盡,被議會趁機發動政變囚禁起來,然後在次年宣佈罷黜萊戈王朝對波特盧貴族王的世襲權,在波特盧實行二次共和。
然而一方面是萊戈家族統治波特盧的三百年底蘊過於深厚,黨羽眾多,另一方面是透過“二次共和”奪取權力的新貴族過於不自信,因此在奪權以後打擊面非常廣,只要是與萊戈王朝走得近的家族,都找到了新貴的排斥。
這麼一來,波特盧國內對現任政權不滿的就不僅僅是萊戈家族,許許多多本來想要拋棄萊戈家族的牆頭草,也因為仕途無望,被迫再次團結在萊戈家族的旗幟下,這給了萊戈家族恢復的土壤,讓萊戈家族的實力快速恢復。
既然實力恢復,仕途又無望,所以在多次口頭上辯論失敗以後,萊戈家族終於裹挾著這股怨氣,於2165年挑起“共和戰爭”,試圖打倒“二次共和”之後的新貴族,恢復萊戈王朝在波特盧的統治。
波特盧發生的內戰引起了印安地的興趣,印安地想要效仿波特盧舊時的例子,拉攏南方的國家——也就是如今的邁席卡,一起南北夾擊波特盧,這是過去波特盧進攻印安地、邁席卡和烏爾奇時用的方法。
(波特盧聯合烏爾奇夾擊邁席卡,聯合布拉亞松夾擊烏爾奇,聯合哥尼格塔夾擊印安地,使得戰爭輕鬆了很多。)
而邁席卡雖然對印安地的提議很感興趣,可是他與南方的國家矛盾重重,邁席卡擔憂自己去進攻波特盧的話,反而會導致南方土地遭到入侵,所以就一直拖著。
等到2168年之時,邁席卡在南邁拉米地域爆發了“第四次烏爾奇戰爭”,印安地終於確認邁席卡無法與自己夾擊波特盧,這才獨自對波特盧宣戰,理由是收復印哥納的故土(由於行政區的變遷,此時波特盧的羅蘇寧衛所北部一些土地過去屬於來德祿衛所)。
印安地對波特盧發動入侵以後,波埃米本著唇亡齒寒的道理,立刻宣佈支援波特盧,從而對印安地宣戰。
唇亡齒寒是波埃米支援老冤家波特盧的原因,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波埃米自從2153年從波旁那裡購買來海軍技術,發展至今還沒有得到考驗,正好藉助這次戰爭,挑印安地這個海軍弱雞來刷經驗。
第二個原因,就是儘管有著漫長邊境線的波埃米與印安地互相宣戰,但是兩國卻如同波利和波旁在“第五次波旁島戰爭”中做的那樣,只在波特盧的領土上作戰,而互不入侵對方的領土,甚至如果有將領敢打破這一潛規則,還會遭到本國的懲罰與對對方的賠罪。
戰爭在2196年隨著《米亞橋奈和約》而落幕,三國各自退回了戰前的領土,印安地的這次入侵一無所獲,唯一能安慰國民的,就是宣稱自己利用這長達31年的戰爭,大肆破壞了波特盧的領地,肯定能讓波特盧繼續失血。
即使是在當時,就有人看出這種言論的可笑之處,離這個時代並不遠的史學家倫道夫·哈勒,就在他的著作《波旁紀年》中對這種言論做出辛辣的諷刺:
“波康之所以會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以至於其崛起僅僅是曇花一現,就在於波康只有波康衛所一個核心行省,波康只能利用這個行省去壓制新徵服的、易反叛的其他3個行省,並對外國的挑戰做出反應。”
“波康衛所在‘波旁的海戰爭’中遭遇了沉重的損傷,這導致波康衛所既無法壓制新徵服的三個行省,也無法面對波利的挑戰。”
“然而波特盧的情況和波康大大不同,波特盧雖然在‘共和戰爭’中,國家北部領土作為主戰場遭遇到沉重的損傷,但是波特盧位於南方的阿西衛所和位於邁拉米半島的兩個衛所卻沒有遭受到任何戰爭破壞,所以他們還可以源源不斷的給波特盧提供軍隊和糧食。”
“我曾經聽說過,聰明的人懂得在夏天穿短衣,在冬天穿長衣,只有愚笨的人才會一年四季都穿一樣的衣服,而印哥納人,就是這種一年四季都穿一樣衣服的人啊!”
且不理會印安地的自我吹噓,而波特盧的政壇格局也因為這次戰爭發生重大改變。科斯西甲家族,一個在過去僅僅算是二流的家族,卻在這次戰爭中崛起,並且戰後家族長那洛巴還就任為波特盧的貴族王。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科斯西甲家族既和新貴族有著良好的關係,又和舊貴族也有著良好的關係,當面臨外國入侵時,團結一致是國家的大義,作為最合適的人選還有這出色領導者的科斯西甲家族,就這樣走上了波特盧的舞臺,並且逐漸攬過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