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的海戰爭”之前,波特盧作為波旁的海中領土最廣的國家,是一個擁有13個行省,83座主城的龐然大物,雖然有著領土廣大國家所應有的一些毛病,但是這無礙波特盧的全盛。
然而在“波旁的海戰爭”中,波特盧遭遇了自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慘敗,雖然沒有被逼迫簽署城下之盟,但是也不得不被迫將許多的領土給割讓出去,以作為和平的代價。
經過《第三次歐利和約》之後,波特盧北方征服的領土統統丟失,南方征服的領土也丟失了大半,全國只剩下5個行省,33座主城。
這5個行省中,分別是首都歐利所在的波特盧航道,這個位於北邁拉米海灣東海岸的行省也是波特盧的精華之地。
此外還有波特盧航道東部的羅蘇寧衛所和阿西衛所,而羅蘇寧衛所的首府是尼那,阿西衛所的首府是墮落。
這兩個衛所的源頭是1570年從波特盧航道(當時被稱為波特盧大衛所)拆分出來的羅蘇寧阿西衛所,1835年時又進一步拆分,北方的羅蘇寧衛所繼承了羅蘇寧阿西衛所的法統,南方的阿西衛所成為嶄新的衛所,一直存留至今。
阿西衛所往南是提姆衛所,提姆衛所曾經是波特盧的領土,然而如今已經被邁席卡佔據,所以波特盧本土的3個衛所和另外2個衛所在陸地上不再相連,那兩個行省成了飛地,或許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其中一個衛所位於北邁拉米海灣南海岸,儘管陸地不相連,波特盧卻可以輕易的透過海灣將其與本土聯絡。
這兩個衛所就是位於邁拉米半島的2個行省,北方的是波尼衛所,首府位於古都。波尼衛所就是過去的北邁拉米教化區,如今已經被稱為波尼,因為波特盧試圖讓治下群眾淡忘邁拉米這個古老的名詞。
南方的衛所是南波尼衛所,首府位於納波里,古時為邁拉米領地,被邁席卡征服以後命名為平原地,後被波特盧征服,1703年更名為如今的稱呼。
波尼衛所與南波尼衛所仍然留在波特盧的手中,但是因為提姆衛所的失去導致陸路被截斷,許多有識之士都在擔心這兩個行省會成為下一個獨立的行省,連國名簡稱都被某些人想好了,就叫“波尼”。
或許對於波特盧來說,丟失8個行省唯一的好處就是族群問題,過去有無數有識之士都在憂心的呼籲,說波特盧的主體族群居然只勉強佔據人口的一半,這破鍋藥丸。
如今他們就大可不必因此呼籲了,因為2200年時在波特盧的人口統計中,波特盧人史無前例的達到了99%,也就是說剩下的5個行省中幾乎全都是波特盧人,如果說還有那些異族,無非是邊境的蠻族休倫人,以及沒清理乾淨的波埃米人和印哥納人,但是他們此時的人口對於波特盧龐大的體量來說已經無關緊要了。
而最讓後世歷史學家感慨的一個問題,就是邁拉米半島真的變成一個歷史名詞了,整個邁拉米半島再也沒有一個人是邁拉米人,全都是波特盧人,以波旁入侵邁拉米開始算起,波系族群用了千年的時光,終於將這個半島給換了一層骨,只剩下一個名詞的皮來懷念昔日在這裡居住的族群。
戰打的這麼慘,可以說是輸的一塌糊塗,那麼自然是要拿人來出氣,對波特盧的貴族王擁有世襲權的萊戈王朝就是最好的出氣物件,儘管萊戈王朝在戰爭中出力良多,但那又如何呢?
更不用說,波特盧被神界剝奪了一項重要的榮譽,“帝國稱號”。
神界在2100年時又搞出了一個新花樣,即授予一些出色的國家榮譽帝國頭銜,被授予這個榮譽頭銜的國家可以自稱帝國,統治者除了原有的頭銜稱呼以外,還可以在公文中自稱“大帝”。
而對於帝國頭銜的授予,神界表現出相當的靈活性,比如已經衰弱的波旁,神界就追封他為帝國,並追加剝奪其帝國頭銜。而戰爭時仍然強盛的波特盧,神界也是追封波特盧帝國,而波特盧的帝國從1874年開始算。
但是在“波旁的海戰爭”失敗以後,波特盧被認為失去了帝國資質,因此神界終止波特盧可以繼續自稱為帝國的資格,波特盧帝國252年的短暫存在就此灰飛煙滅。
基於以上原因,和談一結束萊戈王朝就被議會控制起來,緊接著在次年宣佈罷黜萊戈王朝的世襲權,恢復共和。
至此,從1713年至2127年在波特盧擁有對騰龍貴族王世襲的萊戈王朝的統治,在414年之後就此宣告結束,波特盧迎來了二次共和。
這是波特盧的情況,那麼作為波特盧最大的對手(儘管兩國並沒有真正面對面的血戰,大多數都是在海上交戰),波里斯此時情況又如何呢?用“一片混亂”,就是波里斯此時最好的寫照。
眾所周知,當波里斯強大起來以後,將自己稱為第二波旁,認為古波旁早已逝去,如今留在老航道的那個國家不過是披著熟悉的皮的骷髏,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波旁,第二波旁。而現今波里斯丟失了波旁島的所有領土,只能自稱是“第三波旁”了。
這也是特尼羅斯的宣傳口號,“我們要在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建立起第三波旁,重複祖輩們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