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索諾出生前後爆發了兩場戰爭,一場是1898年的“托克西戰爭”,另一場是1903年的“第四次波旁島戰爭”。
先說一下對萊索諾影響不大的“第四次波旁島戰爭”,總之是波里斯勒令波旁成為自己的附庸國,波旁拒絕以後波里斯就對波旁宣戰,波旁拉來波利作為同盟,於是波旁島就又一次愉快的打了起來。
而萊索諾出生前的1898年爆發的“托克西戰爭”,是目前來說對萊索諾兩人影響最大的一起戰爭,畢竟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是三十年左右爆發一次戰爭,而這一次騰龍大陸的戰爭爆發在布托克西,也就是這場。
要注意,布托克西與托克西不能一概而論,所以在這裡需要介紹一下第四期遊戲還未真正出現的布托克西。
其實雖然布托克西在此之前沒有真正的出現,但是他已經以航海內國的形式活躍在波旁的海舞臺上,乃至於追溯根源,布托克西才是最正統的布拉亞松。
如果各位記性好的話,會記布拉亞松曾經有過三次亂世,然後勉強逐漸集結為一個整體,而布拉亞松英靈在第一期的時候夏姬八操作,導致布拉亞松更加混亂,使得布拉亞松第二期的時候,英靈被分為兩批,一批去山嶽派,一批去新航海派。
等到了第二期英靈遊戲時,兩派英靈聯起手來,讓山嶽派壓制住國內諸多派系,而航海派在山嶽派一統國內的過程中,充當了內奸,因此在1574年山嶽派對布拉亞松完成統一以後,廢除了國內其他的派系,僅留下新航海派自治,作為報酬。
而在第三期英靈遊戲中,山嶽派主導的布拉亞鬆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內國設所改制”,試圖進一步剝奪國內大貴族的自治權,在這過程中新航海派又協助了布拉亞松,所以布拉亞松在剝奪其他內國以後,不得不繼續保留新航海派的內國設定。
這麼一來,新航海派所控制的領地,逐漸成為布拉亞松的國中之國,擁有越來越強的自主性。
並且新航海派所控制的領土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他位於一個與騰龍大陸分離性很高的半島上,半島三面環海,與大陸只有一條細細的福萊斯走廊連線;半島的中部是隆起的山脈,將南北隔絕為一條莫曼多路上走廊,可以說如果從陸地上進攻的話,簡直要人命。
然而,山嶽派並不擅長航海,山嶽派往上追溯歷史,是追溯到否定航海的潮汐派,而新航海派的起源則是已經消失了的航海派,可以確保自己的自主權。因此,可以說如果山嶽派想要從路上進攻新航海派的話,則將是一場噩夢,這也是新航海派能保證自治的原因。
等1675年布拉亞松終於完成內國設所的時候,新航海派內國覺得新時代新氣象,所以就以新航海內國曆史上的傑出領袖,厄柯西為名稱來源,將名稱從新航海內國更改為厄柯西內國,而托克西,就是厄柯西的轉譯。
那麼厄柯西到底是指什麼?應該是指從1786年開始,在布拉亞松內海中出現的“托克西海盜”,他們大多是匪盜與流民組成,駕駛著船隻在內海各地劫掠,一直有傳言說托克西海盜是受到厄柯西內國的資助,反正布拉亞松是信了。
並且當布拉亞松其他的國中之國透過統一戰爭與內國設所被布拉亞松消滅以後,剩下的厄柯西內國就顯得極其礙眼,雙方早在第二次烏爾奇戰爭中就發生了矛盾。
第二次烏爾奇戰爭時,布拉亞松想要入侵烏爾奇,與波特盧南北夾擊烏爾奇,從而來擴張自己的領地。
訊息傳到厄柯西內國以後,厄柯西內國表示,自己是不會提供人力與貢賦去援助布拉亞松的戰爭,厄柯西內國的想法,一則是擔憂進入交戰國身份以後打亂自己的貿易網路,二則是覺得如果自己沒能擴張領土地的話,還不如不參戰
因此厄柯西內國對布拉亞松回話,告訴布拉亞松,讓厄柯西內國參戰可以,但是布拉亞松必須保證自己的利益。
然後布拉亞松就毛了,覺得厄柯西內國這是在要挾自己,於是停止了對烏爾奇的戰爭計劃,雙方大眼瞪著小眼。等第二次烏爾奇戰爭結束以後,波特盧全吞這一次戰爭的利益,布拉亞松毛都沒得到,只能和布托克西互相埋怨。
也就是這一次事件以後,布拉亞松下定決心,決定剷除布托克西,於1830年開始收緊對厄柯西內國的鎖套,結果到了1832年,厄柯西內國搶先對布拉亞鬆動手,與布拉亞松爆發了“厄柯西戰爭”。
前面說過,厄柯西內國的領土得天獨厚,因此儘管厄柯西內國的絕對實力弱於布拉亞松,但憑藉著有利的地形,以及對布拉亞松內海的控海權,厄柯西內國給布拉亞松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1832年,雙方爆發戰爭,可是一直到1856年的時候,布拉亞松才堪堪打破半島的隘口莫曼多,進入半島的南方。在這之中,厄柯西內國利用自己的控海權,居然數次從海上入侵布拉亞松,給布拉亞松造成了很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