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沉鉤第X期·亞瑟王傳記成書始末考》——筆者:群星隕落
《亞瑟王傳記》,這是一本非常著名的童話性質,在一百多年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相信正在閱讀這份雜誌的讀者,即使沒有看過該的原文,也一定聽過《亞瑟王傳記》的名字。
儘管在今天看來,《亞瑟王傳記》已經有些老套,仍然偏重於善惡二元論的世界觀,戈沙摩多都是正義之國,拉文蒂卡幾乎都是邪惡之國,歌頌的是貴族與騎士,注重的是個人與武勇,但這不能否認,在那個時代這本書有著無與倫比的殺傷力。
我前面所說的“過於偏重善惡二元論”,那要看和什麼時代的比,在現在的讀者看來當然是“過於偏重善惡二元論”,然而對於過去那些只能看遊吟詩人詩歌的讀者來說,這本卻是有著無與倫比的震撼。
想想看吧,原本是處於亞瑟王這一方的好人,但最後因為愛情而背叛亞瑟王的蘭斯洛特;原本是安格武六世的走狗,卻因為受到亞瑟王正義的感召而背叛安格武六世的貝德維爾;主角並不是永遠勝利,結局並不是閤家歡,這在當時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劇情。
並且在以往的遊吟詩歌中,還從未有像亞瑟王這樣,如此的緊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將當時的歷史結合進詩歌中——所以一直有說法,認為《亞瑟王傳記》是麥洛邱家族的御用文人寫成的,否則普通遊吟詩人不敢有這麼大的膽子。
那麼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我就要向大家介紹,這篇意義重大、爭議頗有的《亞瑟王傳記》的成書始末。
首先要介紹的,就是《亞瑟王傳記》的主角,亞瑟王,確切的說是麥洛邱大公亞瑟一世,他的全名叫做“弗蘭德·亞瑟·蘇爾文·麥洛邱”(1648——1687/39歲)的生平。
對於亞瑟一世這個人,可以說,即使沒有《亞瑟王傳記》為他吹逼,這個人的一生也非常傳奇。
亞瑟一世是前任大公恰克鞠四世的侄子,他在幼年時沒有上學院,而是接受了不知名苦行僧的單獨栽培——這種情況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到很晚才入學馬德拉的學院,並且用了僅僅2年,就以當年的年度最優畢業生離開了該學院。
離開學院沒多久,亞瑟就娶了戈沙摩多當代國王的女兒格尼薇兒,接著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麥洛邱大公,可以說是少年得志、春風得意。
就現有的史料來看,雖然亞瑟一世在治理領地並沒有體現出有多麼優秀的水平,甚至公國財政狀況還堪憂,但是他卻是一名擁有人望的君主,還是一名出色的將領,不但出色,還富有創奇色彩,比如安格德戰役、沃納查爾戰役、以及充滿傳奇色彩的南下大行軍等,以及最後的英年早逝。
而在人品道德方面,亞瑟一世也無從指責,他對待戈沙摩多國王幾乎可以說是赤膽忠心,這在那個年代的貴族中也是非常少見的。
這一切的一切,賦予了亞瑟一世值得以傳奇的形式,被記入傳記之中,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亞瑟王傳記》。
要說明的是,《亞瑟王傳記》並不是一個時代一個人的作品,而是經過許多人多次修改、刪減之後,才形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五十章”《亞瑟王傳記》。
那麼最初的《亞瑟王傳記》成書於何時?最初書的規模有多大呢?對於這個問題,已經很難做出一個有效的回答。
當1687年亞瑟戰死的訊息傳回國內以後,公國內的平民們無不悲傷,對於這一判斷,可以從馬德拉祭壇的助教給祭司的報告中感受到。在這則報告中,助教提到最近他在佈教時,平民們最關切的問題就是亞瑟,不少人傷心欲絕。
而到了1690年,已經可以從一則治安官寫給家人的信件中得知,當地的酒館已經自發的開始宣揚亞瑟,信件中是這麼說的:
“前些日子他們還只是老調重彈的說亞瑟王有多麼聖明,對平民有多麼的好,這幾天他們已經開始懷念亞瑟活著的時候做出的偉業,而一些機靈的遊吟詩人,開始將亞瑟唱進虛假偽造的遊吟詩篇中,而且反響還不錯。”
從這則信件,我們可以看到起碼在亞瑟死後三年,就有人開始編撰亞瑟的傳奇,後來的《亞瑟王傳記》中,無疑從這些遊吟詩篇中吸收了不少資料。
而可以作為《亞瑟王傳記》真正的雛形,應該是荷哈馬版的13章《亞瑟王傳記》。“盲眼”荷哈馬(1656——1718/62歲),早年作為遊吟詩人,戈沙摩多參與第三次東岸戰爭以後,被徵召為農兵,有幸曾在亞瑟的軍隊下服役。
荷哈馬在戰爭中失去雙眼以後被強制退役,不過失去雙眼以後,他的口才卻變得更加靈動,以一介盲人,成為戈沙摩多中有數的幾位大遊吟詩人,而傳頌亞瑟王,正是荷哈馬的拿手好戲,畢竟他本人是見過亞瑟一世的。
等1711年東岸戰爭暫時落幕,環境不那麼緊張以後,民眾對於生活的要求提上日程,因為戰後痛苦的恢復期,許多平民開始懷念被亞瑟王統治的美好時代,荷哈馬就是抓住這個時機,開始專門敘述亞瑟王的故事,這吸引了很多平民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