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修革的第三世,英靈遊戲的第三期,修革是戈修革的英靈,如今選擇的陣營是邁席卡,在這裡他叫做修革·羅斯。
身為一名進行英靈遊戲的英靈,前兩世修革進行遊戲時,只體會到小國掙扎的不易,然而到了第三世,修革終於能體會到當初印哥納正統陣營英靈的鬱悶了。
在第一世1380年轉世時,邁席卡是波旁的海中騰龍大陸僅有的兩個獨立國家,並且開局比對面的印哥納要好的不少,雖然內部部落殘餘嚴重,但起碼有一個能夠壓服其他貴族,讓他們乖乖納稅的當局。
而修革的第一世自覺已經盡力了,雖然有些不靠譜的隊友,但是比起第三世那些混蛋來說,修革覺得第一世那些隊友也不算多豬了。
在第一世中,修革趁著波旁下轄的北邁拉米教化區爆發邁拉米人叛亂時,以幫助波旁平亂為由,趁機佔據了不少土地,之後更是脅迫了波旁在邁席卡的租界,一度掌控烏爾奇貿易,盛世一時無幾,其父不得不將王位禪讓給修革。
稱王以後,又面臨著新一輪的懲戒戰爭,緩過勁來的波旁對邁席卡再次發動懲戒。面對這一次戰爭,修革堅持抗戰,並且積極聯絡其他反波旁陣營,最終成為邁席卡第一個完全戰勝波旁的邁席卡王,被譽為三百年來最傑出的邁席卡王。
依靠著這份威望,修革在邁席卡內發動了改制,試圖結束邁席卡過於分散的政權現狀,讓邁席卡變成類似戈修革那樣的制度。
結果修革死了,在1447年被自己不受寵的兒子戈修革聯合舊貴族,共同發動政變,成功刺殺了自己,然後謊稱修革暴病而亡。
愚蠢的戈修革一世上臺以後,為了證明自己比修革更適合王位,肆意胡來,一腳踩進教化區戰爭,最終成功把邁席卡第一世中的大好局面攪得一團糟,修革始終認為,從自己被戈修革一世刺殺死的那一刻開始,邁席卡就已經註定衰亡。
而隨著戈修革一世的胡作非為,修革所在的羅斯王朝被邁席卡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新提洛王朝。
當修革第二世轉世在羅斯家族的時候,羅斯家族已經逐漸衰敗下去,許多分支紛紛拋棄了羅斯的姓氏令立新的家族。在這種情況下,等到修革掌握羅斯家族的領導權時,積極靠攏新提洛王朝,與自己的同陣營盟友柯傑積極合作,成功讓羅斯家族中興。
邁席卡的對外擴張也穩步進行,柯傑選擇了聯合波里斯打垮波特盧,這就是第二次教化區戰爭。
在兩人看來,這次教化區戰爭是穩賺不賠的買賣,波特盧是邁席卡崛起必須跨過的墊腳石,而波特盧在波旁島上自有對手,不必過於擔心。等這一場戰爭結束,波特盧北邊最大的對手威脅就解除了,而為了騰龍均勢,波里斯一定會將他們限制的死死的。
可是,修革的如意算盤打碎了,打碎它的人,叫做格羅斯,術士始祖格羅斯,詭異而又強大的能力,刺殺死了邁席卡許多重要領袖,而修革就是其中之一。
而修革被刺殺導致提前退場並不是讓修革最頭疼的地方,修革最頭疼的地方是,在他死後,羅斯家族逐漸和柯傑的提洛家族背道而馳,羅斯家族試圖奪回“本該屬於他們的國家”,成了反叛勢力的推手。
其實這也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邁席卡在1637年一腳踏進了烏爾奇“第二次三領主戰爭”。
這是一個極其愚蠢的決定,可是當時修革與柯傑僅僅17歲,根本沒法左右邁席卡的局勢,只能如同昔日印哥納的英靈,斐琪與索利特一樣,眼睜睜的看著不應該爆發的戰爭爆發,然後得到理所當然的結局。
戰爭這種東西,挑起倒是很容易,結束就很難了,而戰敗國平息他的餘波那更是難上加難。
要知道,1613年至1621年的第三次教化區戰爭慘敗,導致舊地、南平原地部分領地被割走,這已經讓諸貴族對提洛家族心生不滿,這一次徒勞無功的“第二次三領主戰爭”,更是點燃了對提洛家族的怒火。
在這種情況下,邁席卡王羅安米二世,也就是柯傑的叔叔,他搜腸刮肚的說什麼實行新政,預備憲政,要預留時間,用盡各種手段、提洛家族幾百年的信用和積蓄,總算暫時安撫了躁動的貴族。
然而隨著1651年羅安米二世去世,怒火再也壓制不住,提洛家族早就知道王位是個鍋,因此最後只有柯傑勇於接鍋,加冕為柯傑四世。
柯傑四世前腳剛加冕,諸貴族們後腳就發動了叛亂,叛亂是幾個大貴族集合為聯軍要打進盧格羅,暴力推翻新提洛王朝,其他小貴族則紛紛以不上稅作為叛亂標誌,這就是“反提洛戰爭”。
對於修革來說,很不幸也很尷尬的事情是,挑頭的叛亂家族就是羅斯家族,第二世時柯傑扶持了衰微的羅斯家族,然而第三世時羅斯家族就以這種方式報答柯傑家族,修革感到了無比羞愧。
更為麻煩的是,這一次叛軍推翻新提洛王朝的目的,並不是建立新的王朝,而是要效仿波特盧建立寡頭制度,他們言之鑿鑿的聲稱,波特盧與烏爾奇之所以屢屢能戰勝邁席卡,就是因為他們是寡頭制度,而邁席卡是君主專制制度。
修革是何等老辣的角色,他一眼就看穿了那群貴族的居心,並且深深明白在這種外有強敵的環境下,實行寡頭制以後會造成什麼樣的局面,因此即使是羅斯家族的高層,修革強烈反對這一場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