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結束永遠要比戰爭的發動困難的多,因為這個世界不是圍繞著你一個人在轉,你有主意,別人也有自己的算盤,那麼就會讓事態日趨複雜化。符合這個例子的很多,而最近一例慘劇,就是印哥納的第二次統一戰爭。
大曆1554年,索利特和斐琪的豬隊友,當時的印哥納風暴聯盟主覺得我優勢很大,一腳踏進了西部大坑中,對西部割據宣戰,在無功而返的第一次統一戰爭結束109年後,悍然開啟了第二次統一戰爭。
印哥納前腳對西部割據宣戰,以波里斯為首的三個國家或地區後腳就做出反應,派出了志願軍去“支援”西部割據抵抗印哥納。
三個國家或地區沒有立刻直接干涉這一場戰爭給了印哥納一種錯覺,讓他認為自己進攻西部割據沒有觸碰到三個國家或地區的G點,然而這就大錯特錯了。
波里斯之所以不干涉,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十多年來波里斯正在全力佈局波旁島和埃多楠半島(參見格羅斯的經歷),實在沒有功夫再插手印哥納。
而更深層的原因,是這三個國家或地區還在等待,等待自己的志願軍可以控制西部割據的抵抗,等待西部割據向他們妥協,然後給他們更多利益。
三個國家或地區只等了兩年就等到了要等的東西,西部割據同意在戰後開放更多的特權,於是到這時候,印安地和波特盧自治區才正式向印哥納宣戰,插手印哥納的第二次統一戰爭,至此第二次統一戰爭由印哥納內戰演變成了國戰。
不要奇怪波特盧怎麼宣戰,波特盧雖然只是波旁的自治區,但是他早就獲得了獨立的外交權和關稅權,除了名義上屬於波旁、需要向波旁繳納象徵性的稅收以外,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在波特盧自治區與印安地宣戰的初期,波里斯是保持善意的態度,甚至對他們實施微量的援助。
要知道對於印哥納地區,波里斯沒有足夠近的港口,因此波里斯對印哥納地區的態度就是維持現狀,因為現狀就是各勢力均勢,而誰想打破現狀,誰就會成為波里斯的敵人。如今波里斯的敵人是印哥納。
第二次統一戰爭進行了3年,印哥納雖然一度攻下北部核心,但因為是四線作戰,印哥納的兵力捉襟見拙,開始顯露頹勢。
這時候印哥納就慌了,開始尋求波里斯的調停,而波里斯十分樂意的接受了調停的任務。因為波里斯預計進攻波旁的計劃已經越來越近,波里斯期待除了自己的戰爭以外,其他地區可以保持平靜,讓自己安靜的吃完,這也是波里斯對埃多楠虛張聲勢的原因。
波里斯開始進行調停,提出了一個波里斯覺得很符合自己利益,而讓其他國家都很不爽的方案。首先,各國邊界迴歸戰前;其次,印哥納需要繳納戰爭賠償給波特盧、印安地和西部割據;最後,印哥納需要將北部核心自治化,以降低爆發戰爭的機率。
這份方案是波里斯對印哥納態度的又一體現,波里斯並不在乎印哥納如何,他只需要印哥納地區的穩定,然後可以讓他安心收割。而如今印哥納過強,所以需要削弱印哥納的勢力。但是也不能讓其他勢力靠割走印哥納的土地來吸血,所以要退回戰前邊界。
這份方案,波特盧看了想罵娘,西部割據看了想罵娘,印安地看了想罵娘,合著老子戰白打了?印哥納看了也想罵娘,調停就調停成這樣?於是各方都拒絕了波里斯的調停方案,戰爭繼續持續下去。
被拒絕後的波里斯很生氣,決定拿出自己的另一張牌。
雖然波里斯沒精力直接下場干涉,但是別忘了波旁的海可不只有這幾個國家,波特盧的南邊還有一個與他仇深似海的老朋友,正在等待著復仇的機會。
大曆1560年,邁席卡對波特盧自治區宣戰,軍隊直撲教化區僅存的領土,在第一次教化區戰爭結束89年以後,挑起了第二次教化區戰爭。
邁席卡很聰明的沒有加入第二次統一戰爭,而是單獨對波特盧自治區宣戰,而這樣印安地與西部割據也沒有南下支援邁席卡的義務,但是印哥納與邁席卡因為有波特盧這個共同的敵人,而結為了隱形同盟。
邁席卡的宣戰是受到波里斯的支援,這個宣戰計劃是哈迪斯力主透過的。計劃討論時,有些人提出要是邁席卡趁機吞併土地崛起怎麼辦?哈迪斯則冷笑著回答,邁席卡與波特盧最大的區別,就是波特盧有海軍,而邁席卡沒有。
至此,戰火燃燒到整個騰龍大陸的北岸,騰龍大陸北岸每一處土地上都在爆發著激烈的戰爭,但是這還不是戰爭的終點。
1561年,波康對波旁宣戰,波里斯隨即加入波康一方,與波旁進行戰爭。這個時候,波里斯終於能騰出手來,收拾他已經忍了幾十年的波特盧自治區了。
因為波里斯宣戰目標是全波旁,而波特盧是包含在波旁內的,那麼具體戰爭時要不要進攻波特盧,則依靠戰爭國家自行判斷,而波里斯的選擇是幹那個崽子,老子已經忍他十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