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十二年春正月,為了籠絡東南,永曆帝在定國的建議下,遣使冊封延平郡王鄭成功為招討大將軍,賜尚方劍便宜行事,其部將王秀奇為祥符伯、馬信為建威伯,另封原魯王政權兵部右侍郎張煌言為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由於目前雲、貴、川各級文武官員中,大多都是秦藩舊部,各處汛守當初也皆由孫可望所設,若想要出兵抗清就必須先行穩固內部。然而此事牽涉太廣,牽一髮而動全身,稍有不慎勢必會削弱永曆政權的穩定。
這些人在多年治理地方或是行軍作戰中都表現出了不錯的才幹,積累了豐富經驗,一時半會兒間根本找不到那麼多人替換。可如果不加撤換,隨著孫可望降清,這些人又都是潛在的威脅,一旦清軍來犯,保不準他們會不會在孫可望的勸說下臨陣譁變。
在兩難的抉擇下,定國決定採用折中的辦法,並沒有展開大面積整頓,只是將部分與孫可望較為親近的十幾名文武官員給控制了起來,並將各營諸將按照軍功大小重新配屬部隊,打亂了原先的指揮系統,又將原秦藩舊部稱為“新軍”,自己舊部稱為“舊軍”,予以分別對待。
定國此舉儘管是非常時期的非常辦法,但卻對抗清大局缺乏全面考慮,將注意力過多放在了鞏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上,更是犯了臨陣易將的兵家大忌,嚴重削弱了前線的指揮部署,引起原秦藩舊部的嚴重不滿。
當初文秀在貴州時,對局勢有著清醒的判斷,他積極收攏那些潰散的原秦藩兵將,從中挑選出三萬精銳,加以改編訓練,用以防守前線各處隘口。正是由於文秀的豁達大度,儘管孫可望叛逃,但最終跟隨他降清的不過只有五百餘人,且沒有一個重要將領。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原秦藩將士還是忠於大明的,本不應當心存畛域,區別對待。可定國卻在處理這件事上矯枉過正,缺乏廣闊的胸懷,從而導致原秦藩諸將士心灰意冷,士氣更是跌落至谷底。
此時的滇都城春意盎然,似乎已經完全恢復了往日裡的太平景象。待至元宵佳節,全城內外張燈結綵,花炮聲聲,彷彿使人感受到了冬去春來的溫暖。可任憑是誰也不會想到,這居然會是永曆帝在滇都度過的最後一個新春佳節,也是他此生度過的最後一段安穩歲月。
就在舉城歡慶的時候,卻有郎官金簡、光祿少卿高績聯名上疏彈劾定國。
疏曰:“今內難雖除,外憂方大,伺我者頓刃以待兩虎之斃,而我酣歌漏舟之中,熟寢積薪之上,能旦夕安耶?二王老於兵事,何洩洩若此。”
定國聞訊大怒,當即來到行宮面見永曆帝,憤憤不平地自白道:“皇上,據長沙回來的細作稟報,洪承疇年老昏聵,目不能視,已是風燭殘年,韃子皇帝已然允准裁撤五省經略行轅及長沙幕府,命其即刻啟程,回京養老。其後繼無人,清軍更是群龍無首,又如何攻我?況且雲貴川之地地形險要,山川阻隔,即便清軍出兵也當選在孫逆叛亂之時,如今叛亂已定,人心歸附,此時來攻豈不是自尋死路?金、高二人不思為國分憂,卻妄言軍事,擾亂聖聽,該當嚴加治罪!請皇上聖斷!”
永曆帝耐心地聽定國把氣撒完,然後好言勸慰了一番,這才將金簡、高績二人召入宮中,想讓他們當面向定國認個錯。沒想到二人在定國面前依舊言辭激烈,斥責定國盡撤原秦藩之兵回滇整頓實乃本末倒置,此舉必將造成前線空虛,清軍長驅直入的嚴重後果。
定國沒等二人說完,忍不住勃然大怒道:“汝等不過區區官職,從未領兵上陣,豈能如此大放厥詞?臣請皇上即刻下旨將此二人一併處斬,以儆效尤!”
永曆帝知道定國不比孫可望,剛剛所說不過是氣話罷了,於是連忙替二人求情道:“晉王莫要動怒,念此二人也是一心為國的份上,不如就饒過他們這一回,發往軍前效用,將功折罪,卿以為如何?”
定國在發了一通脾氣後,怒氣稍平,又見永曆帝親自開口相求,自己也不好再堅持已見,遂點頭言道:“既然皇上都這麼說了,微臣又豈敢自專?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今日若不加以杖責警示,將來不免再犯!”
在定國的堅持下,永曆帝猶豫再三,正打算點頭答應,誰知就在這時清廷以三十萬滿漢大軍,裹半月糧,自楚、桂、蜀三道攻黔的軍情急報陡然而至。
永曆帝看過軍報,臉色瞬間變得慘白,忙不迭地讓身旁太監將軍報遞至定國手中,然後慌亂地問道:“清軍兵分三路大舉來犯,而今蜀王抱病,兵餉緊缺,卻當如何禦敵?”
定國看完軍報也是一驚,大敵當前,他也顧不上再與金簡、高績二人計較了,於是揮手示意二人退下,旋即對著永曆帝慨然言道:“皇上毋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只須依託雲貴地區險要地勢,定能讓清軍有來無回!”
在定國的安慰下,永曆帝總算恢復了鎮靜,當即下旨召集諸臣入宮,共同商議應對之策。
且說洪承疇將從孫可望隨降人員中挑選出的十九名熟悉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地理者分撥給三路清軍,作為嚮導。
其中北路以平西大將軍吳三桂,率都統墨爾根、李國翰,由漢中向四川開進;中路以寧南靖寇大將軍洛託、五省經略洪承疇統領,自湖南開進;南路以徵南將軍卓布泰、提督線國安,從廣西開進,三路大軍齊頭並進,合擊貴州。
面對這千載難逢的良機,清軍這回可謂是傾盡全力,由於顧慮到定國驍勇善戰,三路兵馬必須有一名主帥負責統一指揮,相互協調,為此順治帝特命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寇大將軍,與平郡王羅可鐸、貝勒尚善、杜蘭、固山額真伊爾德、阿爾津、巴思漢、卓羅等率領著大批八旗精銳南下,負責專取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