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救援,是解救被困於峽谷或者河流中間的沙丘、孤島人員的一種救援方法,主要適用於兩岸高度差小、救援深度不大的情況!
如果是山澗,我們通常利用樹木作為兩端支點,城市則是樑柱。
第二個,就是位移系統,分橫移和縱移……”
講解的過程,十分枯燥。
但,對於每個消防兵來說,都是新東西,保命的東西。
準確的說,是保別人命的東西。
一個新的技術,或許能夠讓他們進入以前他們進入不了的空間。
但在知識入腦的方淮看來,這套傳統T型救援還是有許多缺陷,雖然節省裝備和人力,但效率也要低一些。
而且,安全裝備少得令人髮指,明明需要一條繩負責橫移,一條繩負責縱移,專業的金屬分力板也沒有,橫移和下墜的繩索,竟然是透過一個繩索打成的四蝴蝶結來擔任分力作用。
方淮很是無力吐槽。
既要搞先進的T型救援,又要搞這種土地雷。
沒有雙繩保護就算了,還得防著繩套往下拉多了會打結,下面還要用擔架拉個人上來,主打一個小飛俠是吧?
合理的救援系統,能用裝備替代,就該用裝備替代啊!
不過,方淮心裡也清楚,這些裝備完善,大概還要許多年,只能先解決有無的問題,再解決安全問題。
真遇到事了,就跟當初只能用磨襠的三套腰結來充當保護,該上還得上。
這年頭的消防員,苦啊。
我國的消防救援隊伍的繩索技術起步較晚,在2000年左右引入上世紀日本的螺旋繩技術,開始填補國內消防繩索技術的空白。
一些操法上,也開始學習。
但是那玩意兒,真是拼技術啊,主打一個簡單,裝備少,保護少,什麼東西都是靠繩來解決,需要的熟練度很高,新近的保護方式也是採用SRT(single,單繩保護)為主。
沒有協同的保護,不能出錯,否則就是拼八字硬不硬了。
一直用到了這兩年,才由香港領頭,開始接觸西方的繩索技術,但是,DRT(double,雙繩保護),多人協同作業,也還是缺乏經驗。
日本和西方的繩索技術理念,就像日系車和美德車的對比,一個輕便省油,一個安全扛造,你不能說輕便不好,但是真特麼要撞了,心裡還是會後悔沒多買一份保險。
主要還是缺裝備。
DRT保護,裝備一大堆,昂貴,需要人員也多,但是,安全,容錯高。
別小看那些繩索器材,很精密,好東西也很貴,真到救援的時候,一個鎖釦出錯,立馬會出大問題,器材消耗也較快,需要大量庫存。
而且,我國的救援的繩索技術培訓機構紛繁雜亂,技術類別各有不同,缺乏對培訓機構教員資質嚴格規範。
起步晚了,大多用的都是別人的東西,用還不行,還得花錢請人來教。
設計思路是人家的,裡面很多東西人家有專利,有些培訓費不花不行。
不過,今天好歹沒有苦到底,把救援揹帶給帶來了。
說實話,就繩子這東西,普通人把個鞋帶打順溜了都難,要是摸到這麼複雜的繩索系統,一般人別說打了,看明白都是個問題。
但是好在這麼多年了,畢竟是保命的重要裝備,也是考核專案,大家摸得多,對繩索的領悟能力不算差,很快把整個系統拆解成了保護,牽引,制動,圍著一個做好的T型系統,一個個研究。
然後,自己拿著繩索和各種鎖釦,滑輪,一個個打。
聽課的時候,鍋裡全是老鼠屎,一到了實踐,就成了好學生。
方淮就不同了,他是那種要考清華的,一下課了就喜歡拿幾道自己精心挑選的難題,去為難老師。
“渡鴉,這個輸送繩的一端製作雙股八字結,掛好用安全鉤,要與分力繩靠近對岸一側下方的孔進行連線,在分力繩相對應的孔內用安全扣連線單滑輪對吧?
上面這個鎖釦,是不是用自鎖的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