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組後來把目標放在了縣區交界的“三不管”地帶。
比如木材加工業,加工方式機械而簡單,稍有經濟實力的工廠通常會採用大中型的自動化裝置,進行壓制、成型、切割、塗漆等操作;經濟實力較差的,稍微有些力氣的婦女也會被僱傭,靠手工配合簡單器械完成加工。
在駛向村鎮的沿途,張峰就看到了不少手工作坊:老闆用藍色或灰白色的鐵皮、廢木板、塑膠板,簡單圍出一個半敞開式的廠房,僅供擋風和遮陽。
原材料和加工好的木板在廠外的空地上胡亂地堆放在一起,廠房內放著些小型切割機、膠桶和漆桶,裝置上方鬆鬆垮垮地吊著鏽跡斑駁的集塵罩,連線集塵罩和除塵裝置的管道四處漏風,根本起不到收集的作用,至於角落裡的除塵裝置,已積滿了厚厚一層灰,沒有開啟過的痕跡。
一路查來,督查組發現了一家又一家不合規的手工小作坊。
這時,督查組長說道:“村裡還是騎電動車方便,要甩開後面的車可方便多了。”
有成員開玩笑地說道:“這些人該不會是去前面通風報信的吧?”
有成員則反駁道:“我看不太像,電動車後座還坐著個小孩呢,總不可能偽裝到這個程度吧?”
等到督查組車輛開到廠門前時,自動摺疊門關得很緊,廠內隱約還可聽到機器在停止運轉的聲音,院內停著幾輛電動車。廠房後面是一排平房,似乎是提供給工人居住的宿舍。
就在督查組成員叫門的時候,院內的平房門後探出幾個孩子的腦袋瓜來,其中一個真的正是剛才電動車後座上坐著的那個,果然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督查組成員在門外等候片刻,沒等來開門的老闆,卻看到不少女工從廠內走了出來。
當時是下午三點,還沒到下班時間,從廠房內走出的女工們,有的蹲在院子邊上聊天,有的人摘下口罩和手套,準備騎上電動車回家。
督查組組長跟她們說明來意、亮明身份後,總算是來了一個人,開啟門讓大家進去檢查。
自然是一無所獲,組長索性也不進廠房內檢查了,就站在院內,與蹲在邊上的女工搭話閒聊:“你們怎麼出來了?”
這名女工很淳樸,操著一口方言說道:“剛才來訊息說有人要來檢查,讓我們停工。”
組長乘勝追擊:“你們停工到什麼時候啊?”
這名女工竟也不避諱,笑道:“你們什麼時候走,我們什麼時候開工。”
雖然有些不甘心,督查組還是重振旗鼓,向村內進發。
張峰發現村子裡大多都是獨門獨院的村戶,院子挺寬敞,不時還有狗、雞跑出來。車子經過一些人家門口的時候,能看到有些院子裡露天堆放的木板和小型切割機。
條件更富裕的,還會在家對門空地上搭一個半敞開式的棚子,組建起一個家庭手工小作坊。
這些作坊為避免工商處罰,雖也置辦了營業執照和環評手續,但張峰在現場看到,環評手續就如同一紙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