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學生讓人發怵,麗華學院的同事也很難接近。
以前認識的老師,面對面走來,潘柔本想熱情打招呼,結果人家遠遠就把頭一扭裝作沒看見。
一位許姓老師,課講得好,深受學生歡迎,潘柔專門去聽過她的課,每次都畢恭畢敬地向她請教問題。
只是課後在學校遇到,許老師都視她為無物,從不搭理。當然,這些老師並非天生冰塊,遇到很熟悉的人,他們立刻就會笑容燦爛。
幾次過後,潘柔明白是因為自己位卑言輕,配不上他們的微笑。心寒之下,也就不再主動和同事打招呼了。
張峰明白這種捧高踩低的世態炎涼,社會上屢見不鮮。只是沒想到,在象牙塔裡,竟然也表現得如此明顯。
一年過去,潘柔在麗華學院還是連個可以說話的人都沒有。
一位同事聽說潘柔沒有被安排課程,主動邀請她同上一門課,分給她一些課時。
潘柔原本很感激這個同事,但到了學期末統計工作量時,卻發現這門課寫的授課老師中根本沒有自己的名字。
她去問同事,他解釋說是因為一個教授硬要橫插一腳進來掛名,他也很氣憤。
經歷了這幾件事後,潘柔深刻理解了那句話:當你最弱的時候,欺負你的人最多。
麗華學院雖然學術水平不怎麼樣,但老師們等級森嚴,呈金字塔結構。
最上層是引進來的“全國知名教授(二級教授等)”,他們著作等身,名聲在外,手握很多重大專案。
第二層是學院領導層,他們有的曾經是知名教授的門生,有的學術做得也很好,底下有碩士、本科學生眾多,人脈甚廣。
第三層是普通教授,這些人已無職稱進階壓力,只需維護好現有的地位即可,如沒有行政升遷的需要,便不需要看誰的臉色,已經擁有了說“不”的權利。
第四層是副教授,年輕有為,上升動力十足,通常都是名校出身,國家課題、核心期刊論文都有一些,能腰板挺直走路。
最末一層就是像潘柔這樣的講師。這是一群備受各大階層、各個部門人輕視的人群。沒有人會拿正眼看這群人,他們沒有絲毫存在感,苦活累活總會找上門。
潘柔向張峰說道,大學老師可分為三類:第一類走仕途,第二類走職稱,第三類是兩條都不選的逍遙派。他們要麼家裡特別有錢,“老師”只是副業,要麼看破紅塵不願追名逐利。極少數有家庭背景、自身又很努力的,前兩條路都能走通。
張峰心想,只要你自己肯開口,什麼樣的位置和職稱拿不到?當然,這句話,他絕對不能說出口。
潘柔覺得現在學院裡的評評職稱一年比一年難。
麗華學院為了提升學校檔次,每年都在大批次引進各類人才。進入學校的人才標準從一開始的碩士升為博士。
隨著人才引入,評職稱的門檻也水漲船高,競爭異常慘烈。
二十年前有的老師僅憑一篇報刊文章就能評上教授,十年前憑几篇普通期刊文章也能評上教授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