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彼之死吾之生
“邦都之賦,以待祭祀”,“祀,國之大事也。”國家所徵的稅賦,都是用於祭祀的,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
齊國注重祭天與祭地,祭祀“大地”與祭天相當。尤以祭祀山神和水神為重。
常以血和酒水灌注到地下。祭祀山神時用掩埋和懸投的方法;祭祀水神則用沉沒法,效仿堯將玉石沉在水中祭祀洛神。
朝廷主管各地祭祀,按律法嚴令禁止民間私自祭祀鬼神,亦不允許百姓私下上香、獻酒食、玉帛和牲口。
祭祀活人者,凡被證實,必受流放之苦或當即問斬。
然無風不起浪,自是有非活祭不可的原因,百姓才會甘冒刑死之風險。
借祭祀在朝廷與百姓之間周旋謀利的金陵城的林府。
林家兩代專職祭祀事宜,皇上對林家信任不疑。據傳當年皇上還是皇子的時候,林厲遲曾助他獲得太子之位,這才有了今日的皇上。
當年的皇子,排行居中,才華不及大皇子,武藝又不如二皇子,比他年小的幾位皇子又眼看一天天長大。
想要成為皇上,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遙遠而飄渺的夢。
當時正值後蜀連奪三座城池,二十萬大軍壓入綏山之際。林厲遲請皇子過府相談,據說皇上離府時面色沉重,兩日後他主動請命,勸降後蜀大軍。
當年如日中天的秦王爺怎可能輕易帶著二十萬大軍歸降齊國?只是綏山山勢陡峻,易守難攻,當年的秦王爺在綏山北脈三個月卻遲遲沒有良策。據說皇上當年到綏山後,綏山大雨,北脈山體巨石滑落,硬生生截住了秦王爺的退路。半月之後,糧草殆盡,加之寒夜陰雨。馬匹和糧食浸沒水中,秦王爺眼看就要成水中困獸,戰士們更是飢寒交迫。
但那秦王爺也不是輕言放棄之人,他堅硬果敢,用兵如神,將士們更是忠誠於他。一日月圓,連夜集兵,準備藉著月光從北脈紫雲峰攻上綏山。
誰知將士忽聞山脈間琴聲響起,琴音騰躍相擊,勢如高山,浩浩蕩蕩。
兵士繼續前行,琴音連綿,節律變化間,兵士們只見前方草木如千軍萬馬,呼嘯奔來。
秦王爺下令所有將士捂住耳朵,自己卻彷彿進入一片明暗交疊的虛空之中。在這虛空中,他見得琴師從容不迫,靜坐虛無中,卻能感世間萬事,音調的數量不過宮、商、角、徵、羽,卻能生成五味、五色。
宮調已立,放之四海皆不可撼。
正所謂琴聲和諧,則聽者喜悅;琴聲哀傷,則聽者落淚。秦王爺此行虛境,聞得的卻是知音之意。如師曠知楚師之敗,鍾子期明辨伯牙之志。
待秦王爺神回紫雲峰,兵士們已潰敗倒地,死傷過半;再檢視四周,並未發現一個敵人的影子。
這些士兵都被同伴的兵器所傷。
草木皆兵,山石皆兵,連山中的陰雨都透著兵戈之氣。
正因為這一功績以及民間對此事的大肆渲染,才有瞭如今的皇上。也正因此,林府一直以來深受皇恩。
只是晏王府向來不喜歡林府,偏安綏山一帶與金陵城的林府間也沒有多少往來。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的秦王爺是不是還對當年草木為兵之術對林厲遲懷恨在心,就不得而知了。
澤竽隨大皇子趕到綏山不過一個時辰,蜂鳥已經將訊息傳遞給葉小樓。他面不改色地看著三皇子,三皇子端著茶盞,輕聲咳了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