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71年8月,劉禪禪位。劉諶在長安重新修復的未央宮登基。尊劉禪為太上皇,張皇后為皇太后。定於明年改元為歸元元年。
元者,一也。歸元,便是歸一。季漢的新皇用這樣的方式明確的宣告天下:季漢政權已經從歷史洪流中,扛起了統一天下的責任。
在完成登基儀式,並在長陵祭拜後。劉諶回到皇宮,立刻召開了專題軍事會議。
這個會議的參與人數極少,只有劉諶、關彝、姜維、張翼、霍弋、羅憲、趙毅、馬過、簡單、糜照等,一共十人。
整個會議的議題只有一個:東征。
“陛下,諸位同僚,彝先說一下這次東征的總體戰略。”站在一副巨大的關東地圖前,關彝把手中的木棍首先敲在了華陰城,然後移到蒲板津,最後挪移到五原郡。
“本次東征,計劃兵發三路,華陰這邊,由於有潼關阻礙,急切之間難下。但是潼關的後面就是洛陽。所以,華陰這一路,是佯攻。其目標就是牽制住晉國在潼關和洛陽的重兵集團。使其對其他戰場不能有效支援。而第二路,蒲板津這裡,才是本次東征的主力所在。”
輕輕的緩了一口氣,看了看聚精會神的劉諶、姜維、張翼等人後。關彝繼續說道:“從蒲板津渡過黃河,便是幷州。幷州,天下形勝之地。有了這裡,關中徹底有了保障不說,向北,可以對草原上的異族做出有效的防禦,向東,可以俯瞰冀州平原,威脅晉國的大糧倉。向南,就如一柄利劍懸在洛陽的頭頂。晉國要麼遷都,要麼惶惶不可終日。因此,幷州這一路是本次東征的主攻方向。”
“第三路,從五原郡出發,越過漠南草原,攻擊敵人的幽州部分。使其首尾難顧。這一路,不是佯攻,也不是主攻,全看當時的戰況而定。”
“兵力配置方面,華陰方向,為了營造出足夠的氣勢,至少需要三萬人。幷州乃是主攻方向,兵力配置十五萬。幽州方向配置兵力初步定在五萬。以上,共計需要出動二十三萬大軍。計劃的隨軍民夫,至少要抽調十萬。”
“本次作戰目標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最低目標,就是拿下幷州這塊天下形勝之地,搶到戰略高地。如果單純只是要實現這個目標,作戰時間暫定一年以內。第二個是高階目標,若幷州、幽州甚至潼關方向出現戰機,我大漢不應拘泥於第一個目標。而是以一氣攻滅晉國,底定中原為目的。如果要以此為目的作戰,作戰時間定為三年。若三年內無法達成目標,在保有幷州的前提下,我軍必須回縮入關中。”
在關彝簡明扼要的介紹了大司馬府的屬員們共同做出的作戰計劃後。整個大殿陷入了一陣靜默。
過了好一會,姜維抬起頭:“陛下,大司馬,姜維對這個方略是沒有意見的。只是想問一下三路大軍的統帥分別是誰?”
“在回答大將軍的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定下留守人員。畢竟,吳狗雖然前不久遭遇挫敗,但必須承認,這條狗還是有能力咬人的。”
“嗯,此話乃是正理。”
“陛下,諸位同僚。大司馬府計劃在今年秋收後開始徵兵,將部隊擴張到三十萬。如果按照計劃發動二十三萬大軍東征,那麼國內留守的兵力就只有七萬。這點兵力,應對吳狗基本是夠了。但毫無疑問,這一次的東征,若是晉國出現頹亡之勢。吳狗必然要發瘋一般對我益州進行攻擊以挽救晉國。所以,這點兵力,到時候的壓力會非常大。”
在歷史的本位面,曹魏五路征伐蜀漢後不久,東吳就開始行動:同時攻擊曹魏的荊州和揚州,以求逼迫曹魏回師,從而達到救援蜀漢的目的。但一方面是那時候的東吳還在孫休的統治下,整個國家一盤散沙。一方面是蜀漢實在是亡得太快,半年都沒有撐到。所以東吳的救援顯得沒有什麼價值。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季漢想吞掉晉國,無論如何都不是幾個月的時間可以達成的。東吳有足夠的時間來對季漢進行強攻,逼迫季漢主力回師。而且季漢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除了和東吳接壤的地方,如成都、長安這樣的大城,以及異族聚居的地方也要安排人留守。如此一來,兵力會分得很散。所以這個時候,留守大將的選擇非常關鍵。
“大司馬府的意思是,交州、南中方面,還是交給孔碩、躬行和李家父子。國家正規軍步兵給一萬,允許孔碩在交州新建五千水軍。只要吳狗敢對交州動手,陸地上我們以防守為主。海面上則要趁機反攻。”
“永安、涪陵郡方向,永安仍然交給孫定烈,涪陵郡交給關維之。兵力一共只有一萬五千人。”
“成都方面,汶山郡、漢嘉郡的土著這些年由於廣泛種植土豆,國家的稅收又少了那麼多,所以這兩個地方不太可能發生叛亂,因此,只給兵三千人。這領兵大將,大司馬府的意思還是請紹先公出鎮成都。”
“漢中方向,雖然並未和敵國接壤,但要警惕東吳越過大巴山攻擊曹魏,以此逼迫我軍救援的可能。因此,預備在漢中放置四千兵馬,這一支部隊的領兵大將,計劃是羅令則領軍。”
“長安周圍,留兵兩萬,由車騎將軍坐鎮。”
“隴西及涼州,我們已經拔掉了禿髮部和南安羌這兩個雍涼最大的部族。其他部族也就沮渠部還能出動五千人以上的部隊,但是這些部族現在的經濟已經被我們牢牢掌控,所以不太可能發生叛亂。因此,這兩塊地方,一共只留下一萬騎兵加以震懾足矣。這支兵馬,還是由宣高和典伯統領。”
“長安東南,嶢關方向,不是本次進兵的範疇。而且在其南部還有曹魏的兵力進行遮護。所以還是隻留下三千人守禦。子招(王買)繼續在嶢關坐鎮。”
“以上,一共是七萬留守人馬,相關主官大司馬府也提出了初步人選,諸位可有什麼疑問?”
關彝這話一出口,張翼、霍弋、羅憲等人都難免面露遺憾之色:季漢立國今年整整五十年,還從未有過發動二十萬以上規模大軍的征伐。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誰不想參與其中併成為一方主將呢?
可是,家裡總是要有人留守的啊。而且目前看起來,關彝的安排相對比較合理。留在各地鎮守的人員,與其鎮守的地方,要麼是有淵源,要麼是有了相當的經驗。
這個時候大家才突然集體醒悟了過來:當初大司馬故意的讓曹悌稱王以此吸引晉吳兩國齊攻。就是為了今日之大舉東征做準備啊。
想到這裡,眾人齊齊起身:“大司馬安排妥當,我等無異議。”
“陛下?”
“孤……啊,不,朕也覺得大司馬安排得很好,就照此執行吧。”
“臣多謝陛下。接下來說一下三路兵馬的主官。潼關這一路,由前將軍張令行(張遵)領兵,改之(馬過)、子承(羅襲)、子盈(向充)等在其麾下聽命,合計三萬步兵。五原郡這一路,一共是四萬騎兵加一萬步兵,彝計劃請大將軍領兵,我軍的馬仲英、文次騫、牽仲遠、趙伯治(趙統)、北宮雄等善於統帥騎兵的將領全部集中到這一路。至於幷州這一路,由彝親自領兵,國威(趙毅)、方伯(霍在)、伯定(句寧)、子純(姜素)、孟導(皇甫闓)、季威(文虎)等在這一隊聽令。”
對於這三路統帥,關彝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他本人並不擅長機變,只會一板一眼的打呆仗笨仗,所以適合率領大部隊以硬打硬。而姜大將軍一方面是當世最強戰術指揮官,一方面是他以前統領的部隊其實規模都很少超過五萬。因此,把這支最強的機動部隊交給他,很可能會打出令人驚喜的戰績來。至於張遵,呵呵,這位完美遺傳張飛張三爺暴而無恩性格缺陷的大將,把佯攻潼關的任務交給他反而是最合適:從來不注重小兵傷亡的張令行,在潼關下的佯攻能夠做到最大程度的逼真——這對於被分到這一隊計程車兵來說,當然很殘酷。可是,如此大的戰役,總有部隊去啃硬骨頭,總有人去犧牲啊。
所以,這樣的安排講出來後,與會眾人非常一致的集體予以了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