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現在是三國末期,不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時代了。這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各自建國四十多年了。國家統治體系已經比較穩固。在這個時代你玩無旨意向首都進軍?你想幹嘛?在碰到鄧艾之前先來幾場內戰把蜀漢的腹心地區打爛嗎?
在這場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急吼吼的私自出兵肯定會受到朝廷鎮壓。現在不同了,敵人已經進入國家的腹地,這時候他要無旨意進兵,應該能夠得到沿途各郡太守的善意中立甚至是積極響應。但說真心話,如果有選擇的話,關彝其實還是不想這樣做。
因為,他不想做權臣。
一旦私自調兵這一步跨出去,這個時候是國家危亡之秋,可能沒有什麼。但一旦蜀漢挺過了這次亡國危機,針對他的清算一定會猛烈的到來。到了那個時候,關彝唯一的選擇就是緊緊抓住手裡的軍隊,以元從派為核心,聯合荊州派以及姜維等人,重新回覆諸葛亮時代讓皇帝靠邊站的局面,做新一代權臣!
權臣是這麼好做的麼?一不小心就是身死族滅啊!你以為司馬懿當初真的就想做權臣啊?你以為司馬昭現在被架在那個位置上就真的很舒服啊?你以為姜維沒有做權臣的能力啊?可他委屈也好,窩囊也罷,就是一直不肯跨出那一步——那是一條不歸路啊。
可是這個時候再不跨出這一步,鄧艾很快就要打到綿竹了啊——別跟我說什麼閻宇也是良將之類的廢話,有諸葛瞻那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死孔雀在上面壓著。閻宇就算是魏武在世也沒辦法的。如果這個時候還因為朝廷沒有明確命令而不帶著軍隊向CD前進的話。到時候劉禪一旦出城投降,那就什麼都晚了!
“改之,給江陽的令行去信。嗯……就說我要在沒有陛下明確指令的情況下私自帶兵向CD進發了。問他敢不敢跟我一起去闖一闖。”
“……江陽守定會追隨君候。”
“呵呵呵,但願如此吧。把今天我的決定飛鴿傳書給各位股東,何去何從,讓他們自行選擇吧。”
“……子豐,復興社上下,皆願跟隨你到天崩地裂。”
“我對此也深具信心啊。改之,在信上寫明我軍的出發日期和沿途各郡可能到達的時間,明確告知沿途上的各郡太守我的打算。軍情如火,我就不等他們一一回復了。待會就把命令發下去,涪陵郡的一萬士兵全體動員,全軍立即向CD進發!”
“諾!”
“另外,也給南中的霍紹先去一封信。我要在無明確旨意的情況下去CD勤王,問他敢不敢跟上…….”
“呵呵呵,好。不過,子豐啊。我們要不要留一點兵力給永安的羅令則?”
“不必,我們這次去,面對的是經年老將鄧艾。每一份兵力都要用起來。至於永安的防守。呵呵呵,有鐵壁羅憲鎮守永安,吳狗不來偷襲也就罷了,就算來了,也註定是碰的頭破血流!”
“子豐對羅令則這麼有信心?”
當然了,因為我是穿越者啊。
看著關彝笑而不語,馬過也輕輕一笑:“好吧,此事略過。不過我軍向CD挺進的路途上,還有一個地方有重兵把守。如果這裡不放我們過去……”
“我知道,我今天就去那裡。”
馬過說的進軍途中有重兵把守的地方,就是蜀漢在東面最大的城市——江州(今重慶)。這是蜀漢第二大郡巴郡的郡治所在,而現在的巴郡太守,則是斄鄉候馬承!
——————我是難得一見的分割線————
趁著還沒上架,反正都是免費,在正文裡說點題外話。
最近被很多書友抱怨說情節太虐心,也有個別噴子朝我狂噴。但不管是提意見也好,噴我也罷。這都是說明大家是看了這本書的,我都要先表示感謝哪。
不過我還是那句話:我追求的先是合理性,然後才是爽點。大家業餘時間看書主要是消遣,太虐心了是不好。但是不能因為這個就隨便亂寫吧?或許有的作者可以,但我真心做不到。
接下來說說江油守將馬邈。這個人的形象,分兩種。史實記載的是:鍾會派部將田章從劍閣側面尋找道路。之後鄧艾開始從陰平進軍後,以田章為前鋒,在距離江油城一百餘里的地方擊破馬邈隊,馬邈戰敗投降——由此可見,蜀漢其實是對景谷道有防守的。只是這防守沒有頂住。
而同時史書還記載,那時候諸葛瞻就坐在涪城,靜靜的看著馬邈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戰敗投降——至於為什麼,後面我再詳細解釋。諸葛瞻不是蠢貨,他的問題是太聰明瞭。可惜,都是小聰明。
《三國演義》裡,馬邈是江油守將,一聽到鄧艾軍至,立即開城投降。在這個過程中,被其妻子李氏痛罵(李氏罵夫那一段寫得相當精彩)。
就我個人感情而言,戰敗投降和不戰而降在人的道德層次上差距實在太大。所以就沒有完全採取演義的說法。算是兩種說法綜合一下吧。
PS:明天上午那一章,有爽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