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覺就過去了數月,鼎龍山寨的修建已告完成,李自成研讀《韓信兵法》雖還有許多不解之處,卻也大有所獲。
期間,又有不少被打散的舊部來投,再加上諸將招募來的新兵,應該也有五千人馬了。
李自成去各處看過,見到處都是一派繁忙興旺的景象,免不了暗自歡喜。
正歡喜,一探馬匆匆來報:“啟稟闖王,因為清兵入關,洪承疇、孫傳庭兩個被皇上招去抵禦清兵了。”
李自成聞言,轉向中軍道:“這倒是個不錯的訊息,如此以來,官兵對我部的封鎖必然鬆動,命令各營各寨公開打出旗號,招兵買馬,借勢發展。”
中軍領命,忙著去安排。
李自成卻突然嘆了口氣,暗想:“封鎖既然已經鬆動了,桂英她們怎麼還不見蹤影?難道她們竟沒有衝出來?不該呀。可是,她又會在哪兒呢?”
想著,李自成不由自主地又湧上了那股摳不出挖不出的緊迫感。
郝搖旗所料沒錯,高桂英在大將劉芳亮和義女紅娘子的護衛下衝出了重圍。為了躲避官兵的搜捕,他們扮作流民進了河南,在開封府杞縣暫且棲身。
此時,高桂英衝紅娘子的房間努了努嘴道:“這是怎麼了,咋就茶飯不思了呢?”
劉芳亮笑道:“因為見了個人唄。”
高桂英奇道:“見了個人?誰?誰有這麼大的魅力?”
劉芳亮道:“有個叫李巖的,原名李信,本縣人,天啟丁卯年舉人。其父李精白原為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受魏忠賢案牽連,被削職為民,乃本縣數一數二的鄉紳財主。
這個李巖倒也有些俠義心腸,去宋縣令那裡為杞縣百姓請命無功,竟回家取出家中存糧三百餘石去賑濟災民。
這自然無異於杯水車薪,這個李巖居然作了一首《勸賑歌》,拿到各家富戶去勸勉賑濟。你別說,這歌倒還有模有樣,婦孺皆能傳唱,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
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
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
官府徵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
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飢餓關。
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
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際。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
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可惜了,勸賑沒有絲毫效果,咱們的大小姐卻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