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好程式,對好刀,顧飛一臉期待地按下啟動。
很快“卡”地一聲,他又聽到一絲異常脆響。
顧飛開啟倉門一看,就是一陣懊惱。原來背吃刀量過大,一次切得太深,刀具又給幹掉了。
數控刀具就是這麼坑爹。
說它硬也確實很硬,削鐵如泥根本不在話下;說它脆更是脆,只要輕輕一磕或者掉到地下,八成刀尖就報廢。
一號有的是刀具,一把壞了立即又出現一把。要不是想鍛鍊顧飛的裝刀對刀技術,估計它還能讓殘損的刀具直接還原。
既然一次切深大太,那就分幾次切。
顧飛又開始改程式。
時間匆匆如流水,程式改完後顧飛趕緊繼續啟動機器。透過倉門,他緊緊盯著裡面的機械動作,手更是放在暫停按鈕上,以便機床發生點什麼,第一時間可以採取措施。
“你用不著像這樣死死盯著裡面的,換耳朵聽吧。仔細去感受加工的聲音,出問題很容易察覺的。”一號指導顧飛。
顧飛不明所以,不過他知道一號是大神,聽它的準沒錯。
其實上一號確實沒騙他。
在機械加工過程裡,如果想知道是否發生加工異常,通常耳朵比眼睛更準確。
因為再好的眼神也不大可能在冷卻液和切屑飛濺中看出高速旋轉的刀具或者工件是否破損,而耳朵不一樣,它能輕易分辨出加工異響。
不過國家有些蛋疼,總喜歡指手劃腳。它通常要求機加工人們戴上耳塞。美其名曰防止燥音汙染,保護工人聽力。
這本意是好的,只不過一旦發生意外,幾乎沒人能及時發現。
報廢產品或把刀具幹掉還是小事,把操作人幹掉或者把主軸毀了甚至整臺機器都報廢才是麻煩。
記得有回有一臺1880加工中心,z軸(第三軸)的承重帶忽然斷裂,整個z軸生生從高處砸到工作臺上,過了N個小時居然都沒人察覺。
那機器用的是國產的windos系統,發生這等重大異常,這坑爹的系統居然不會自己停下報警。後面發現時,別說工作臺就是第四軸也給完全毀了。
言歸正傳,
一次切太多,就分層切。
轉速太高,就降下來。
進給太猛,就減低點兒。
加工起來火花四射,就開冷卻液。
表面粗糙不夠,就多加把光刀。
介面不垂直,就加退槽刀……
顧飛就這樣邊試邊改,一點一點完善著加工過程。
改著改著,他不禁搖頭。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公司優先招有經驗的人的原因了。如果沒有一號,有哪個公司會願意這樣讓顧飛折騰著去學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