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將東西扔在客廳裡面,自己則是走進書房中,他的考試安排很輕鬆,再加上平時學得紮實,現在根本沒有複習的意思,而是開啟電腦。
“今天任務先寫個一萬字,寫完就可以玩玩遊戲逛逛知乎虎撲。”
《鬼吹燈》這本書不是那種輕易就能完結的,到現在為止他都還沒有把《滇南蟲谷》這一卷給寫完,更別說後面還有五卷內容,算是一個長期抗戰的過程!
如果沒有其餘事情的話,張楚一天三萬字都很輕鬆,因為腦袋裡面有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有了方向,不存在卡文。
上半年一口氣發行了相當多部,這頻率快得驚人。
《挪威的森林》雖然是去年寫的,但也是在元旦節的時候跟讀者們見面,後面還有《人民的名義》跟《魔戒》三部曲。
現在他把《鬼吹燈》的更新速度放得正常一些,讀者們在養新書的同時,自然也就會去回顧那些老書,認認真真看一遍。
許多人看那些作品的時候都是囫圇吞棗、一目十行,走馬觀花般的閱讀完整套。
他們也許能準確說出每一個劇情來,不過一些細節的地方卻會忽略。
只有特別喜歡的作品才會再去回顧一遍,而不少作品都經不起這種回顧,因為會有前後矛盾或者bug出現。
有些作品初次看的時候很驚豔,但看第二遍的話,大概就能從裡面找出非常多的問題來。
不過張楚卻希望他拿出來的這些能被讀者們看第二遍、第三遍,因為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好作品,是能稱得上經典的!
如果看一遍就被拋在腦後,那算得上哪門子的經典?
有人對經典進行了簡單的歸納,它必須是具有原創性,能帶給人陌生感,甚至提高審美意識、具備永生屬性的作品。
不管時間過去多久,這些作品都愈久彌新,永不過時!
按照張楚的理解,所謂的經典就是大家嘴裡說的“我正在重讀的作品”,而不是“我正在讀的作品”,差別就在那一個字上面。
如果他費盡心思搬運過來的作品輕易就被讀者給遺忘了,成為被埋沒的神作,那他何苦去將那些作品搬過來呢!
儘管這些作品裡面有很多都是文學界看不起的爽文性質作品,但它們也都有相當的價值。
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在當初也不過是說書人跟平民百姓喜歡,只不過流傳到了後世才成為經典名著。
很多作品都是我們看了一遍之後自認為懂了,但當我們再次閱讀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們是那麼獨特和新穎,從而認識到更豐富的一面。
張楚知道自己想要成為華語文壇的救世主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不過現在也應該多嘗試嘗試,起碼讓這些作品的內涵被讀者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