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這些讀者們驚訝,實在是太過於匪夷所思。
明明這是反腐的官場文,但為什麼張楚自己那部出版了很久的《萬曆十五年》會在裡面客串出場?
這是想要明晃晃的推書嗎?
“為了推書真是不折手段,棄了棄了!”
“看得好好的,為什麼突然會有這個東西出來?”
“乾脆說這對狗男女湊在一起是討論鬼吹燈或者達芬奇密碼好了,起碼這兩本書我還看過。”
“來個課代表總結一下,《萬曆十五年》到底講的什麼,怎麼感覺逼格有點高?”
“打個卡,看看後文裡面究竟會不會有伏筆。”
“沒見過這麼直白的。難道里面的時間線就是現在?”
“有點意思啊,原來高育良書記也是張楚的讀者。突然有種跟大人物讀一本書的滿足感……”
在後文沒有出現的情況下,張楚剛剛更新不久的就引爆了書評區!
前面就算是陳海故意被車撞成植物人都沒有這麼高的討論量。
全因為一本書的緣故。
竟然讓一個達官貴人來看自己的書,甚至還被精通這本書的美女蛇給攻下,想想都有些不可思議。
原本《萬曆十五年》在國內雖有一定的討論量,但其實讀者還不夠多,只是在部分喜歡歷史、明史的特定人群中有吸引力。
《人民的名義》是本題材特殊的小眾電影,而《萬曆十五年》同樣也是一本不那麼嚴謹的歷史。
當它們倆湊在一起的時候,似乎還有種特別的化學反應!
而看過了《萬曆十五年》的那極少數讀者卻能理解張楚寫這個劇情的原因。
俗話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高育良喜歡《萬曆十五年》大概就在於這本書的情形對於現在社會也通用。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可以說發生了很多決定性的事情,但是也可以說這一年平淡無奇,甚至沒有任何可談之處,但它恰恰是中國封建王朝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
在過去關於明史的敘述中,幾乎都有稅重民窮的說法。
可是在張楚這本歷史作品中,他認為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賦稅過重,而在於法律的腐敗和政fu的低能!
就算現在號稱是法制社會,但依然在用道德代替法制。
因為在《萬曆十五年》之中有對官僚體制的觀察和洞察,一些官員為了尋求利益和安全感結成了集團,來共同謀取利益。
當貪汙腐敗風行,並且愈演愈烈的時候,整個王朝便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在《人民的名義》裡面,萬曆十五年反覆出現,可以說是一條隱藏極深、貫穿全域性的暗線!
官僚集團對於經濟發展的追求推動了漢東省乃至全國的發展。
漢東省被某些人統治了三十年,萬曆十五年裡面那樣的官場問題慢慢變得無法忍受。
不僅僅是高育良,李達康、陳岩石、易學習等人身上都有體現。
他的政績並不算突出,但是卻靠著揣摩上意、妥協和為人處世的學問一路高升!
……
柳文勇是張楚的鐵桿粉絲,幾乎每本書都在追。
哪怕他對歷史類的作品並不感冒,但依然把《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給買下來並且看完!
只不過《達芬奇密碼》之類的書都看了起碼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