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平與毓泰兄徹夜長談,這次談話很有意義。
次日,李康平送毓泰兄至紐約港口,兩人握手告辭,互囑珍重。
送別毓泰兄之後,李康平來到哥大實驗室。
伍德蓋特教授興奮的宣佈:“真空度符合實驗要求,現在,開始實驗!”
“收到。”李康平小心翼翼的啟動電子發射器。
電子槍射出電子束,徑直轟在鎳靶上,然後以鈍角角度散射至電子收集器,再送到電流計測量。
我們肉眼無法觀測到電子的運動,我們只能利用賽璐璐膜片捕獲電子軌跡。
賽璐璐是一種塑膠材料,常被用於製作攝影底片。
賽璐璐膜片安裝於電子束所經途中,我們要做的是等待,祈禱,祈禱,等待。
這個實驗最難的環節是實驗設計。
戴維森花了整整五年時間才設計出正確的實驗框架及細節。
李康平只用了一天時間就畫出了正確的實驗設計圖他認為是正確的。
這個實驗的第二個難點是實驗裝置的製造加工。
感謝團隊成員的努力,以及西電公司的鼎力協助,我們在兩個月之內做出了整套裝置,完成了安裝除錯,現在,我們要做的是耐心的等待,然後觀察記錄。
四人之中,真正理解物質波、物質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人只有李康平,並且李康平堅信,這是絕對站得住腳的基礎理論。
實驗物理學家並非不懂理論,優秀的實驗物理學家必然具備理論底蘊,他們或許提不出全新的基礎理論,但他們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具有一定超前思維的基礎理論。
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實驗物理學家們會做出判斷,初期的判斷往往帶有直覺成分,初期的判斷結果通常不是YES就是NO。
幸運的是,實驗室的老大伍德蓋特教授對於《物質波》的判斷是YES。
在YES的基本原則下,電子衍射實驗得以開展。
馬克貌似是一位機會主義者,他的直覺告訴他,跟著伍德蓋特教授有前途,參與電子衍射實驗有未來。
馬克不遠萬里的從加州來到紐約,他如願以償加入伍德蓋特團隊,這要感謝密立根教授熱情洋溢的推薦信。
艾倫是有點迷茫的,也是被動的,導師要他做什麼,他便做什麼。此時的艾倫沒有令人驚豔的主觀學術思想,因為他的學術水平尚未抵達較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