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北宋以前,指揮戰爭的人,很少按照一定的模式擺佈陣式。
諸葛亮的八陣圖雖被後代所盛誇,但並不見後代的將帥真曾依照八陣圖列陣作戰。
但到北宋期內,不論皇帝或是將帥,對於用兵佈陣的方式卻日益重視起來。
宋太宗趙光義就曾為了與遼作戰,親自繪製了一幅《平戎萬能全陣圖》以授大將,使其按圖佈陣。
宋仁宗趙禎在位期間所編寫的《武經總要》,既把“古陣法”都繪製成圖,也把”大宋八陣法”都繪圖說明,並在《陣法總說》中強調按圖佈陣的重要性說:“孫武雲:‘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混混沌沌,形圓而不可破’,不用陣法,其孰能與於此乎?”
可佈陣形式在作戰時果真具有這樣決定性的作用嗎?
《武經總要》的作者對此也不能作出全稱肯定的答案,因此,他在文中還做了這樣的伏筆:“故廢陣形而用兵者,敗將也;執陣形而求勝者,愚將也。”
可老趙家的皇帝,全都沒有這個自覺,各個都喜歡搞這種臨陣授陣的事。
趙構好的不學,這種事學得卻是飛快,即總喜歡臨陣授陣。
南軍的將領也習慣了這種事,進而臨戰的時候,還在等趙構、黃潛善給他們下命令。
可就在這時,楊沂中卻率領親騎直奔揚州而來。
宋時一將,其級別大概相當於後世的一個軍,但將的人數不等,往往從三千到一萬不定。
黃潛善調集的十七將大約有兵馬二十萬。
然而,還沒等這二十萬人馬各就各位,好多軍隊甚至還在路上慢悠悠的行進,楊沂中就率領親騎與之交鋒了。
親騎是韓擎手上最厲害的一支軍隊,一水的精兵強將,其中還有楊再興、姚興這樣的萬人敵猛將。
讓親騎撒歡了殺,這些本就不強又準備得不充分的南軍,哪能不潰敗?
閒言休絮。
兩軍相接,鏖戰激烈,南軍以步兵為主,他們抵擋不住中軍騎兵的鐵蹄和鋒利的馬刀?
可以說,一接戰,南軍諸軍便很快潰散,然後紛紛向揚州城逃跑。
其實,親騎擊潰的南軍雖然多,但並不致命。
真正致命的是,緊隨親騎衝上來的南護都軍。
藉著親騎以閃電戰製造的大勝之機,韓世忠沒有選擇穩抓穩打,而是隻留下三營人馬分別駐守泗水、濠州和淮陰,其餘人馬兵分三路大舉南下,直接全殲南軍。
不得不說,韓世忠在這種情況下分兵蛇吞象很險,南軍如果是一支精軍,韓世忠很可能自食惡果。
可問題是,南軍根本就不是一支精軍,而中軍又訓練有素。
結果,南軍兵士自相蹂踐,自淮河之南長江之北,死屍自相枕籍,不可勝計,棄擲兵仗滿郊,投降的南軍將士更是如過江之鯉一般多如牛毛……
……
……
沒上架,那就還有機會上三江強推,祈禱下午兩點能收到上三江的站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