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性事天是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理念。”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這句話揭示了三個層次——首先是盡其心者,知其性也,指的是運用心靈的思考與探索,淨化雜念,即為盡心。然後知其性,則知天,意思是知道人性向善的純正,就能領悟上天賜予的使命,也就是天命。最後則是存心養性事天,結合前兩個層次,以此為對待天命的方法。”
“什麼是天命?”
“在古代戰國時期,孟子的思想難免有一些迷信色彩,認為主宰萬物的上天,賜予使命,只需要人心向善就能知天命——”
正當此時。
她看見一位戴著金屬無邊鏡框的男同學舉手:“這位同學有什麼疑問嗎。”
那男生遲疑了一下,起身道:“老師您是說孟子思想有一部分屬於封建迷信嗎。”
孟子可是亞聖啊。
華國文化中,他的地位僅次於聖人孔子!
“問得好!”
講臺上的女教授給予鼓勵,示意男生先坐下,解釋道:“我所講的是我個人的理解,歡迎同學們有不同意見想法。對於這位同學的疑惑,我想說的是,要尊重孟子而不是盲目崇拜。”
“在古代,孟子是權威,象徵著真理正道。”
“沒人敢挑戰孟子的亞聖地位。”
“但時代變了。”
“現如今,二十一世紀,孟子的思想跟不上社會發展,跟不上國家民眾的發展,已經落伍了,與當代年輕人有了代溝,那麼到底該不該將其拋棄呢?”
“古人已經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推陳出新!”
“隨著時代的前行,賦予新含義!”
“假如說我國文化是蒼天大樹,那麼古人的思想,先賢們在生產力極其落後,各方面社會水準極其低下的時期,凝聚的智慧結晶,就是大樹的根莖!”女教授清了清嗓子又開口:“文化根莖不能棄,在根基上再補充,再進步,再續經典,再創輝煌,這就是文化傳承。”
階梯教室,落針可聞,同學們都在傾聽。
秦銘是其中之一。
他聽得入迷,只是有一點,輔導員黃海不是說這場講座可能與修行有關,怎麼講孔孟之道,風馬牛不相及啊。
就在這時。
講臺上的女教授拿起礦泉水,抿了一口繼續道:“古代的養性事天,翻譯成現代用語,就是鑄造一個人的三觀。”
“簡言之:”
“養性事天鑄三觀。”
秦銘心頭一顫,似清醒似頓悟,又似有雷霆閃電在腦海劃過。
【叮!】
【基礎修心,略有明悟】
【叮!】
【認真聽講,略有啟迪,潛力值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