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一】
“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第一次是看見她為了上升而故作謙卑時。
第二次是看見她在瘸者面前跛行時。
第三次是讓她在難易之間做選擇,她選擇了易時。
第四次是她犯了錯,卻自我安慰說被人也犯同樣的錯時。
第五次是她容忍了軟弱,還將這容忍視作堅強時。
第六次是她鄙棄一張難看的臉孔,卻不知那還是她自己的另一面具時。
第七次是她高唱頌歌卻自以為這是一件美德時。”
【版本二】
“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第一次,當它本可進取,卻故作謙卑;
第二次,當它在空虛時,用愛慾來填充;
第三次,在困難和容易之間,它選擇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錯,卻藉由被人也會犯錯來寬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軟弱,卻把它認為是生命的堅韌;
第六次,當它鄙夷一張醜惡的嘴臉時,卻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側身於生活的汙泥中,雖不甘心,卻又畏首畏尾。”
——以上兩個版本都是《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是紀伯倫《沙與沫》一書中的文字。我更喜歡從朗讀的網站摘來的版本二,嘻嘻。
是,當我們可以爭取,就應該全力去做,不需要畏縮,有這樣積極的力量,團隊是會被帶動得更好的,互相謙讓、都不盡力表現自己反而會對組織有害。
是,b站上一個戒色的TED演講很火,叫《我為什麼不看A片了?》,流行的歌曲和電影絕大多數都有關年輕的愛情,年輕人沉迷情慾很正常,但我們的人生用其他更漂亮、更有質感的材料去填充會更好。
是,在困難和容易之間,選擇容易,我們也就失去了把自己潛能施展出來,在年輕時儘可能施展自己、鍛鍊自己的機會;
是,看事情只應該看自己,不應該學我家小胖子,說他考了50分,他說他班上還有一個考29分的。
是,遇事當反求諸己,要罵人先反思好自己是不是也存了這樣的心,也會做這樣的事情,然後要攻擊人的話,千萬等自己改正了再攻擊。而如果對方不是特別過分的話,如果能諒解,我們也諒解諒解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