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之行讓我不是一般的疲累,我沒等到大師兄替我處理完腳上新磨出的血泡已沉沉睡去。
我睡到第二天早上再醒來時候已經又元氣滿滿。
我抓過手機看下時間,邊碎念大師兄沒有早點叫醒我,邊拉著他速度起床洗漱後去參加踩鼓節。
踩鼓節流傳於貴州的凱里、丹寨、雷山等縣的苗族地區,舉行的具體時間是農曆二月的第一個豬場天。
踩鼓節是苗疆每隔七年、九年、十三年才舉行一次的節日,既然我們還在苗疆自然沒必要刻意錯過。
也或許,能再討好些玉牌裡的東西也不一定。
據說,踩鼓節整個儀式包含旋牛堂、砍牛祭祖、祭鼓等一系列離不開牛和鼓的宗教禮儀,旨在不忘祖宗的艱辛,希冀祖宗顯靈,後代人畜興旺、生活幸福。
砍牛是把牛敬獻給祖先,讓先祖能有牛這種忠實勤勞的夥伴。
我們到達現場時候,正趕上,鐵炮沖天喊聲震地鑼鼓齊鳴鞭炮聲吆喝聲響成一片鬥牛現場。
據說,每一個苗寨都會嬌養一頭膘肥體壯的大水牯牛,不讓其從事生產勞動只專門養著比賽用。
據說,這些牛,在比賽的前幾天還要專吃嫩草和糯米飯。
我們到達現場時候,現場還剩兩頭水牯牛正頭頂頭相鬥,打得可謂是難解難分。
隨著最終有一方獲勝,獲勝的牛所屬的苗寨給鬥牛披紅戴花,給出封王榮耀,也敲起鑼鼓吹起蘆笙跳起歡樂的舞蹈為牛王凱旋慶賀。
鬥牛之後是砍牛祭祖。
祭祖由鬼師主持。
隨著鬼師唸唸有詞結束,執斧手們快速向夾壓在X形殺牛架上的鼓藏牛的小腦部連劈三斧。
剎那間鮮血飛濺而出同時,燃放鞭炮。
執斧手們迅速再將牛舌拉出嘴外用竹籤穿住不讓其發出聲音,並用竹帚條抽打牛的身體使其成為四蹄匍匐正面而坐的蹲位姿勢,然後為其披蓋上彩錦被面。
隨著祭祖鼓藏牛全部流血而亡,鬼師再念:一開得兒二開得女三開得銅鼓四開得……
之後,執斧手們開始按照同樣的步驟開始對牛進行破腹分解。
我和大師兄旁觀到這裡,玉牌沒有半點反應。
我們於是再去往規定的歌場。
我們在路上用了早餐走得不快,諸多的苗人陸續越過我們。
老人們穿著自織的青色土布長衫和新鞋。
姑娘們則個個身穿刺繡有花紋圖案的新衣新褲,扎圍腰,佩戴著銀花銀烏和項圈手鐲之類的裝飾品。
我們抵達的時候,諸多苗族青年男女已聚集於規定的歌場上踩鼓起舞。
那鼓,是用實心楠木挖空、兩端繃以大牯牛皮作成的。
所謂的踩鼓起舞,是由兩位姑娘兩手各執一根鼓棒在鼓的兩面按同一鼓點敲打,人們圍著鼓手,女性在裡,男性在外,踩著鼓點按順時針方向跳踩鼓舞。
老年人在外圍負責圍著楠木鼓唱著古歌。
舞蹈輕鬆熱烈,動作歡快,舞步舞姿反覆巡迴交替,主要有四方舞中間舞和交腳舞等。
當舞蹈跳至高潮時,女聲隨之伴唱慶祝歌。
舞畢之後是對歌。
對歌期間,鍾情者開始互贈繡花手帕、腰帶等物。
眼見著不少姑娘直勾勾盯著大師兄試圖靠近過來,我拉著他就走。
“老婆,我們不看後續的祭鼓了?”大師兄笑出了聲。
“看個屁。不許笑。”我有些鬱悶他的高僧打扮也擋不住桃花撲面。
“不看也好,免得有不開眼的膽敢覬覦我老婆。”大師兄話語出口,冷眼瞟一眼遲疑著想來贈腰帶的苗疆男子們。
“誒?我覺得腰帶不錯哦。”我急停腳步。
“不許。”大師兄一把抱起我衝出歌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