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了!”
“我靠,不會吧。”
“天妒英才,真是天妒英才呀。”
不少人有些不敢相信。
“妹呀。”
“好好的一個天才,本以為正等著他走上人生巔峰呢,沒想到,竟然死了。”
“是呀。上次曹植也一樣,本以為曹植是一個厲害的人物。沒想到,最後還是被曹操給廢了。不過,這也不能怪曹操,是曹植這丫的太文青,以為有才得寵就了不起,作死了吧。不過,這個曹衝倒沒犯一點兒錯。可是,老天竟然收了他。”
不少人低聲評論。
“歷史有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無奈,這如我們的人生一樣。曹衝的死,對於曹操打擊很大。在曹衝死後,曹丕前來安慰曹操,曹操看著曹丕,哀痛的說道,這是我的不幸,但卻是你的大幸呀。說完,曹操就流下了眼淚。並且還為曹衝聘了甄氏已經死去的女兒與他合葬,追贈給他騎都尉的官印綬帶,命宛侯曹據的兒子曹琮做曹衝的後代。”
至此,百家講壇第二堂課便已結束。
……
“孔融讓梨。”
“曹衝稱象。”
看著黃一凡第二期登陸百家講壇的電視,燕大歷史系教授周炳林卻是罵了一句:“亂七八糟,講的都是一些什麼呀。”
“孔融讓梨”以及“曹衝稱象”的故事歷史上有沒有,周炳林也無法考證。他是歷史系的專家,自然知道這種花邊故事你根本無法考證。真要考證起來,歷史當中會有一大堆不存在的,但我們卻一直認為存在的內容,這是歷史所存在的矛盾。就比如,人們一直認為屈子是投江而死的,但據考證,屈子很可能並不是投江。你硬要在裡面說出個所以然來,其實沒有必要。
所以,你不能說他亂改歷史。而且,黃一凡所研究的並不是歷史事件,只是歷史人物。事件可以拿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發生了什麼事之類的研究考證,但人物只要你將這個人物講鮮明瞭那就算成功,不存在什麼亂改不亂改的。再說,任何一人在解讀人物的時候都會加上自己的評價,自己的看法,一個歷史人物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表現是很正常的。
孔融與曹衝在歷史上都是很聰明,也很有品行的代表人物,如果單從人物方面做為解讀的話,黃一凡的講課無疑是極為精彩的。至少,哪怕就是對黃一凡不感冒的周炳林也承認,黃一凡這種解讀一下子卻是讓他記住了將孔融與曹衝。
特別是孔融讓梨與曹衝稱象這兩個故事,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兩個極為經典的故事必然將在後世影響無數人。說不定,不久之後有學校都會拿這兩個故事教育學生。
只是,要周炳林承認黃一凡厲害,他卻有一些不爽。
得想個辦法。
雖然周炳林沒敢明面上質疑黃一凡,但暗地裡給黃一凡使個絆子也並不是不行。
仔細考慮了一會,周炳林想到了一個法子。
“我之不幸,你之大幸。”
看著黃一凡最後講解曹衝之時所說的話,周炳林點了點頭:“下節課應該講的就是曹丕了,也只有曹丕才繼承了曹操的位置,並且成為了魏國的開國皇帝。”
周炳林是歷史學的教授,雖然三國並不是他最為研究的,但對於三國曆史還是有些瞭解。只是一分析,他便猜測到了第三節課黃一凡應該講誰。
“既然如此,在你第三節課開講之前,我便先你一步講解曹丕。哼,我倒要看看。在我將曹丕講完之後,看你還有其他什麼內容可以講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