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環簡單樸實的要求噎得鄭鴻銘直翻白眼,心想這也不知是哪裡來的小孩子,看上去是童言無忌可誰聽了都像是在怪罪我們照顧不周啊!但是轉頭又看看姜田,發現自己的頂頭上司似乎並沒有訓斥他的意思,所以估摸著這個小孩子的來頭也不小,所以之能忍著心中的不快尷尬的笑著:“這位小公子說的哪裡話,敝處雖然簡陋卻也能遮風擋雨。”
姜田知道鄭鴻銘肯定是誤會了其中的意思,所以站出來解釋一下:“老鄭別跟他一般見識,我這學生已經煩了我一路了,就是想來看看軍艦是怎樣造成的,要不是他科學基礎還算紮實,我都不想帶他出來。”
吳遠與劉寶鎧倆人齊刷刷的翻了個白眼,那動作整齊劃一的程度一看就是同門師兄弟。這倆知情人心想,也就是您老人家敢說這話,搭著太子是個科學痴更不會計較你失儀之處。再說要不是太子跟著一起來,我們也不用搞那麼多的麻煩事了。
別人並不知道他們倆的心裡話,不過那些研究員們顯然不這麼看,要知道這些人也算是造船領域的專家了,雖然大多是半路出家的,可是論起理論知識也算是世界一流水準,因為就算是現在的歐洲,造船技術也多停留在經驗積累以及口傳心授的作坊水平,否則古斯塔夫傾全國之力造的那艘出海就沉的“人工礁石”也就不會成為歷史上的笑柄了。所以當這些人聽了姜田的速成理論班之後,別看造船的經驗沒長多少,可看待整個造船業的眼光就已經提升了一個層次。現在居然會冒出一個毛頭小子,被姜田評為基礎紮實的愛徒,放在這些理工男的心裡當然不會服氣。
可是不服氣也不能現在就發作,按照規矩這頓接風宴是少不了的,所以有什麼事情都要吃完飯再說。到了這個地方,姜田就不用再顧忌官場上的一些規矩,堂而皇之的將心月與孟大丫也算在了宴席之中,不過還是要考慮男女大防的因素而單獨開設了一個房間。別看這些研究員對名不見經傳的張環不感冒,可是心月的大名絕對是早有耳聞,這年頭才女本來就受到關注,而一個擅長科學的才女就絕對只有一個,要說理工男最喜聞樂見的莫過於有個懂科學的紅顏知己,也就是說姜田這樣的狀態最讓他們羨慕。
不過這些都不是問題,眼下鄭鴻銘最關心的不是心月的身份,而是他的研究遇到了關鍵性的問題,以至於在飯桌上都有些等不及要向姜田請教:“不知大人這次來能盤桓幾日?”
正在啃螃蟹的姜田意猶未盡的擦擦手然後把嘴抹乾淨:“我接到了你的信,知道你遇到了一點問題,所以這次主要是來督造軍艦,至少兩個月內哪裡也不會去。”
“那就好……”鄭鴻銘的心總算是放下了一點:“其實每次都要麻煩大人,卑職心中……”
看他有些支支吾吾的,姜田知道他那點小自尊有些放不下身段,可是全天下的人都在盯著他們,好看看這些拿著很高俸祿的人究竟有什麼能耐。再說很多有意下海經商的人也在盯著研究院的新型帆船,若真的能有快過所有戰艦的商船,那再海上遇到海盜的風險就能降到最低。
所以姜田也不管對方的表情,繼續抄起一個螃蟹腿用鉗子剪開:“你也不用跟我客氣,畢竟這種船型是我提出來的,只是我還有其他公務,這才將主要的工作都交給了你們,現在只是我該儘自己的職責罷了。”
同樣在吃螃蟹的張環就比姜田文雅不少,這位太子並不是那種嬌生慣養的主,也不必要人伺候著才能吃這種海鮮。可那一板一眼的品嚐的動作就像是江南那些縉紳吃大閘蟹一個樣。他嘴裡吃著螃蟹肉,耳朵卻支著聽他們對話,至於因為船型比較新穎而研製困難的事情他也有所耳聞,這也是他此次主動跟來的最重要的理由,他倒要想看看一直將科學信手拈來解決各種難題的姜田這次又怎麼創造奇蹟。
其實這次他一定會失望的,這不是研製望遠鏡或是活字印刷,造船的難度絕不是那種小打小鬧的初級工業,哪怕研究院中各種物資準備充足,也不是說隨隨便便將這些材料堆砌在船臺上就能得到一艘好船的,所以就算是姜田擁有比別人多的見識,也無法幫助工匠們解決工藝上的難題,最多也就是提出一些超前的船型供大家參考。由於時間緊迫吃完飯姜田就開始進入工作狀態,讓鄭鴻銘領著大家進了幹船塢。
“大人,這就是您設計的那艘輕型護衛艦,根據我們對模型的試驗結果,將長寬比設定為1:6,水線處長約八十米,共有兩根桅杆,為了保險起見裝硬式縱帆,全艦共計八個炮位,左右交叉佈置八座首尾各一座,預計航速可到十八公里(十節左右),因為極其瘦長,為了橫向穩定而採用大人您設計的舭龍骨,可算是輕巧靈便進退自如火力強大的一款戰船,可是……”
姜田看著基本上停工的船身,尖削的飛剪船首船舷有些外飄,這是為了防止船首上浪,偏方形的尾部設定了兩層的艉樓,採用艉樓設計也是為了給兩個主桅杆留下足夠的迴旋空間,舭龍骨雖然是第一次出現在這個時空,但是原理並不複雜,所以裝上船也不是很難的事情,而且外飄的幹舷本身就有一定的減搖效果,船中部佈置的八門火炮以交錯的方式佈置,這是因為甲班寬度不夠,無法並排放置可是其火力已經超過了現在水軍裝備的烏艚船與蒼山船,速度上更是對方拍馬不及。可以說只要這型護衛艦正式交付使用,那麼現在水軍中那些亂七八糟的中小型戰船都可以退役了。
“你的信上說,我為了加強縱向強度,而在主甲板下安排的一根縱向主樑造成了重心偏高,而且大比例模型在水中試航時發現其轉彎半徑低於預期,轉彎過急有翻覆的危險?並且你們擔心船體過窄,船體強度會受到火炮的震動影響!”
鄭鴻銘連帶著一票研究員都深以為然的點點頭,在他們看來這艘船裝載的火器雖然犀利,但是對於一艘經常單獨出海緝私捕盜、護衛航線、在大規模海戰中充當先鋒與追兵的萬金油船型,窄船身不利於海上靠幫肉搏,而且中彈後脆弱的船身也不見得比更小號的蒼山船皮實。從實用的角度出發,他們的顧慮的確是有道理的,對於這艘水線處寬度只有一米三的船來說,的確是很單薄很脆弱,裝載量也小於老式船型,它唯一的優點便只有速度這一項了。
站在一旁的劉寶鎧與吳遠他們此時除了對著這艘船發呆已經說不出什麼話了,只有張環摸摸這看看那,一臉的興奮:“先生,我記得您曾說過,海戰今後將逐漸以炮擊為主,您設計這艘船的時候,是否考慮它主要以炮戰為主,所以才如此瘦長?”
姜田點點頭,心想這小子總算沒白費我一路的口水,一眼就看出了我的設計初衷:“縱向強度的問題不能減弱,再說這也只是用來試驗的船型,轉彎半徑大也是相對的問題,至於火炮震動可能造成結構不穩的問題完全不用擔心,此船裝不了大型火炮,甚至主要裝備速射小口徑槍炮,哪怕遇上想靠幫肉搏的敵人都可以從容不迫的用火力進行壓制,它唯一的缺點其實你們都沒看出來。那就是因為船比較小,在惡劣天氣中很容易受損,而且因為船艙狹小也影響了它的自持力。”
這下大家都不明白了,既然你這麼清楚它的優缺點,為什麼一開始不提出來?反倒要等大體完工的時候才說?難道真的是因為它試驗的性質很高,所以就故意讓大家練手的?
姜田看著這幫人微微一笑:“我要將很多中小船型統一成這種飛剪船,本身就是為了減少後勤的壓力,使維護保養的費用得以降低,並且也要承擔試驗模組化艙室的功效,但是在鋼鐵龍骨造出來之前,只能將一部分排水量耗費在加強結構強度上邊。但是未來它的使命大多集中在打擊走私、護航等方面,若是遇上單獨的海盜船,無論是火力壓制奪取敵船還是遠距離炮戰都不落於下風。若是遇上強悍的敵人也可以憑藉速度逃脫。所以我並不擔心它的結構,將來造出更大的船就能彌補這些缺點,關鍵是你信中告訴我,此船的桅杆至今沒有到貨,而且增加強度的鐵肋骨也比預想的更容易氧化。”
姜田說的才是這艘船真正的問題,任何一種新技術問世之後總會有人去印證一下它的價值。後世的戰艦長寬比極少低於1:7,而現在中國的船隻極少超過1:3,坐起來當然是穩當了不少,可在面對西方戰艦的時候就經常因為自身笨拙、炮位稀少而難有太大的戰果,若不是縱火船的存在,臺灣的鄭家的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阻擋荷蘭人。
“拼接桅杆的問題咱們解決不了,那麼將來就會受制於木材而無法造船,而肋骨上的角鐵氧化問題現在可以透過表面鍍鋅來解決。”說著姜田朝心月招了招手,一直躲在一旁的她這才從隨身攜帶的竹筒之中取出一張圖紙:“你們來看,至於舷側炮戰的防護問題,我在來的路上進行了一番斟酌,為什麼船就一定要將全通龍骨裝在船底呢?船底完全可以用更加細小的網狀結構來支撐,而將水線附近的多條龍筋進行加粗加大,這樣即便遭到對方炮擊,除非是重炮的穿甲彈,否則兩側更厚實的壁板既能加強船舷的抗彈能力,同時還可以降低重心。”
一幫人圍著圖紙看了半天都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在減重的同時還能加強結構,關鍵是原本最耗費好木料的龍骨被改成了籠狀,使得造船的成本進一步下降,但是這樣改能否保證底部堅固卻誰都沒有這個把握。
張環也擠在人群中看著那張圖紙,他是不知道姜田什麼時候畫的圖紙,但是他卻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竅門:“先生這是將集中在一點的力量分散於全船啊!可您不是說過,全通龍骨乃是我國的重要發明,此技歐洲尚不能掌握,現在卻又要創新?”
短短的一句話,本來還有些看不上這個小孩子的研究員們都刮目相看,而且他的疑問就是在一艘本來就很標新立異的船上使用更加新穎的內部設計,是否能保證試驗的安全性?眾所周知因為在明代以前中國的航海發展一直沒有停頓,所以到了明代早期中國已經掌握了許多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比如船舵、縱帆、隔水分艙以及全通龍骨。這些技術使得中國很早就能用木頭造出寶船那種鉅艦,缺點就是對航速的追求一直不高,加上海禁造成的技術流失,才使人感覺在明末的時候,歐洲造船水平已經趕超了中國。其實真論起先程序度還真不如咱的福船,姜田正是想改變傳統船型過於緩慢的缺點,又擔心木材限制造船業的發展,才提前抄襲了籠狀龍骨結構。像拼接桅杆一樣,能規避木頭的限制,但是對於工藝的要求卻更高了。
“總之,這艘船不用改動了,等舾裝完畢就馬上進行海試,拼接桅杆到不了就先改用庫存的桅杆,海試的資料主要用於下一艘試驗艦的建造。”姜田看大家都將注意力集中到了圖紙上,趕緊拍板定下了基調:“至於這種新式的設計,你們抽調一些不影響試驗進度的研究員進行預研。”
等鄭鴻銘安排完工作之後,一直沒說話的色@狼看周圍沒有外人之後,咂咂嘴小聲說道:“這麼貴的一艘船萬一不好使就這麼浪費了?”
不止是色@狼,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想法,說白了就是這船舶試驗是不是被姜田搞得有點浪費了。
姜田看看周圍這些人,然後遺憾的搖搖頭:“還虧你們都是我教出來的,也不想想在沒有可信的數學公式進行測算之前,我們如何能得到確切的科研資料?只能靠窮舉法來達成,所以你們知道為什麼陛下給這麼多的撥款了吧。”
張環聽了先是一愣:“這麼說……陛下也懂造船?”
“不懂!”姜田很肯定的說:“但是他知道研製武器的花費驚人,並且還不一定花了錢就能獲得想要的結果,可不花錢就更是什麼都得不到。”
大家一聽,突然覺得皇帝和他這師弟簡直就不是中國人,這倆人的思維和所有人都不一樣,而且對某些完全看不見結果的東西卻如此關心,其實祖宗留下的來的老船也不是不能一戰,為什麼就如此著急的要更新換代,甚至還花樣百出的搞各種別人沒見過的東西。就算他們將歐洲人看成是********的大敵,可就按照他們自己的計算,最快也要一百年才能具有威脅中國的能力。
抱著這個疑問大家誰都沒開口詢問,因為就算問了姜田也會高深莫測的一笑,說上一句天機不可洩露就算敷衍過去了。但是既然皇帝陛下都支援,那麼本來處於半停工的護衛艦就開始加速趕工,就像姜田說的,這艘船本身就是試驗的用途更多一些,將來也不一定會交付軍方使用,所以不必糾結於它的使用年限,首要的任務就是試驗飛剪船型能否勝任中小型戰船的工作。其次就是要總結出新船的建造工藝,好用在軍用船廠的後續工作上。
正是因為姜田坐鎮,本來無頭蒼蠅般的研製工作開始正常運轉,除了每天監督造船進度之外,還要在夜晚的時間給那些研究員開小灶講解更多的物理知識,不過這個工作有個興致更高的人來替姜田完成了,每當那些眼高於頂的研究員,看著比講臺的桌子高不了太多的張環一板一眼的講解物理三大定律,講解各種阻力對船隻的影響,這幫人就有種神經錯亂的感覺,不過他們也明白姜田如此看重這小子的原因了,論起物理學的紮實程度,自己這幫人還真的不夠資格。
就算不用親自講課,姜田也沒在晚上閒著,而是和心月吳遠他們晝夜奮戰的修改新船設計圖,並且每天都跑到船塢同那些工匠進行深度交流,好知道在實際生產中那種設計才符合現實的技術條件。為了充分的利用研究院的資源,原先那艘船還在進行最後的舾裝,而新設計的船隻已經在另一個船臺上開建,這次工匠們第一次見識到全通龍骨被削減到原先三分之一,龍筋與肋骨卻過分強壯的革命性設計,姜田對這一結構起了個形象的名字——鳥籠構型!
^^^^^^^^^^^^^^^^^^^^^^^
有必要發一個公告,非是我懶得管理書評區,而是因為本人的瀏覽賬號丟失後,經過我爭取起點還是拒絕了我找回賬號的請求,所以本人現在已經對書評區無能為力,但我還是會看大家的留言的,無論好壞我都只能看著……另外,有朋友希望我重寫都市類作品,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是首先我曾在上一本書中承諾過不太監,那麼這個承諾至今有效,所以這本書也不會輕易結束。再說以我的習慣,若是寫近代的東西很容易被人警告,上本書也是因為擦邊球太多而無法出實體,正是因為吸取了這個教訓,還請大家體諒一下,至少讓我想個不惹禍但又能吐槽的劇情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