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數十合,徐振雲驚覺這位西山靈蛇一族七階中第一嫡傳巴祈揚,鬥戰神通之法果然別緻。
他那“氣劍”形態的攻擊,論長度不過五六丈,遠遠不如七階劍修可以憑藉“劍執”遠距離操控,如臂使指;以威力而論,除了“劍尖”有不俗威能、徐振雲感到似有極大威脅之外,整個的“劍體”部分,好像威力並不顯著。
徐振雲心中,總有“吃上一擊也無所謂”的意念浮現。
以他現在的感知之靈敏,這樣明確的感知,多半就是事實。
故而他的神通形態,與其說是“氣劍”,不如說是削尖了的“氣棒”;彷彿一種中距離的點穴功夫?
雖然在修道體系中,並無“點穴”的說法。
這樣的鬥戰形態,會帶來一個明確的解法——敵手只要不被“劍尖”部分擊中,旁敲側擊欺身進來,就有可能瞬間佔據主動!
而巴祈揚敢於以這樣“雞肋”的中距離點穴手法拼殺,所倚仗的,就是其玄妙之極的隱遁之法;他似有絕對的信心完成距離的把控;始終令自己處於“致人而不之於人”中距離點殺形態,而無懼於任何接近戰!
這是極冒險的戰法;其實徐振雲習得這一門戰法倒是可以做到完全駕馭,底牌是感知之中宛若“時間慢放”的能力;而其餘人使用類似戰法,未免有走鋼絲的嫌疑。
百餘息過去。
這百餘息時間,絕大多數時間是巴祈揚佔據優勢;但徐振雲亦嘗試了突擊七次;每一次突擊,都是很好的利用的雙方“相向而近”的時機,並利用武道鎖定唯一對手衝刺的戰法。
可以說每一次反擊,徐振雲心中都自問有七成把握!
但是七次反擊,卻均被巴祈揚避過!
他甚至都不是絕對的防禦;而是身如電閃,在小範圍的頓挫五至七下;始終保持在十丈之內;而徐振雲近身肉搏捕捉不到的位置!
如此膽略,可謂驚人。
因為在正常的七階修道者看來,徐振雲的突刺反擊,哪一招不是如猛虎下山?縱然是當初大晉的三位嫡傳,也是儘可能拉大安全距離;但巴祈揚不知道是傲氣還是自信;哪怕是閃躲,也只是閃躲到“中距離”的位置上,意圖時時刻刻保證自己的攻勢。
“有點邪門啊……”
又鬥了半刻鐘,徐振雲豁然明悟——其實這戰場選擇也有問題。
這四座巨木圍繞成的方形場地,是西山靈蛇一族選擇的戰場。
其實按照巴祈揚的能力和打法,給他選擇一個方圓千丈以上的寬闊地界,更能發揮其趨避如神的能力;眼前這個方圓二百丈的鬥場,給兩個武修搏鬥是正好;給他來用是拘束了;有可能有意無意間束縛他的能力。
徐振雲絕對不相信,西山靈蛇一族沒有大一點的場地!
自信到這種程度?
徐振雲想盡辦法,構思戰局形態,前後突擊三十七次;但是都無功而返。
實在不行,就是隻能動用學自齊玉耽的“天詫真麟化身訣”了;但此法能發不能收,本是用於生死之爭,而非比武較技,這是其一。
更重要的是,“天詫真麟化身訣”雖強,但從進攻、到碾壓、再到最後的取勝,步步碾壓過去;尤其是最後的殺招,蓄勢準備到命中敵人,間隙其實足夠大。
再加上那嚇人的聲勢,巴祈揚必然被救了下來。
巴祈揚繼續左右閃動、“氣劍”直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