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水瓶向旁邊微微一側身,有點調皮的對徐振雲一眨眼,道:“居士,就此別過了。”
“希望下次再見,不會等太久。”
徐振雲一點頭,露出一個禮節性的笑容,走出後門。
邁出腳步的一剎那,身後的殿宇立刻消失不見;徐振雲只感自己存身於四維不辨、茫然無著之地,此身一輕,翩然若仙。
同時,腦海裡忽然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形象鮮明的呈現出來,漸漸走近,漸漸遠去;如此迴圈往復,就像是老三國片尾曲時的畫面。
那人物形象,正是自五殿祭拜之時看到的六位大德塑像之形。
如是數個輪迴之後,感知猛然發生變化!
那彷彿僧人的“跋陀元摩”形象,不再是勻速出現,而是快速放大,幾乎填充滿自己整個心神;當其“巨大化”到頂點時,又快速縮小。
徐振雲的心中浮現出一個清晰直覺:
當“跋陀元摩”的形象縮小至不可見,自己關於這位大德的記憶,也將徹底消散。
如果能夠竭盡所能,將這個形象有記憶在心——哪怕只是記住一絲一毫,對自己也會有莫大的好處!
徐振雲立刻明白了。
農夫所說的“勝過生死絕境之中的感悟”,就是現在!
但是徐振雲心中雖然清楚,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當跋陀元摩的形象縮小到不可見的一剎那,徐振雲感到自己心中的記憶模糊了起來。
進入“第一殿”做的每一件事他都清清楚楚,但是偏偏完整浮現跋陀元摩的塑像之形這件事,他做不到!
徐振雲立刻想到一個盲點——
六位大德塑造了心元本洲世界今日的形態,無論是否修道人,皆知其盛名。但是在今日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六位大德的塑像或畫像存世。
也沒人談論過六位大德相貌如何。
原來這就是原因!
接下來是雨旬先生;至陽先生;道林先生;郢川先生;一個又一個形象,放大到頂點後縮小,隨後徐振雲關於他們的記憶,也依次模糊。
最後,是潮音先生,葉潮音。
潮音先生的形象一番輪轉之後,徐振雲驚訝的發現:
她的形象,並沒有在自己的腦海中消去。
準確的說,第六殿中“潮音先生”塑像的形象,的確是隨著畫面的收斂消散了;但是六合玲瓏塔中女冠的形象,徐振雲清清楚楚的記得。
並且“潮音先生就是六合玲瓏塔中那位女冠”這件事,徐振雲同樣不曾忘記。
當著兩個概念被打通,殿宇中的潮音先生形象,也十分自然的被複現了出來。
徐振雲在雲端行走了許久,腦海中的“潮音先生”塑像之形,始終存在。
突然間,元摩先生,雨旬先生,至陽先生,道林先生,郢川先生……其餘五位大德的形象,或許是因為潮音先生形象始終不散的“錨定”,也同樣在徐振雲心神中復現,並被牢牢記住。
徐振雲不知道,近萬餘載以來,哪怕是天下第一流的人物,也只能在祭拜六位大德之後留下一絲“回味”;但縱然是這一絲回味,已對其修行產生絕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