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前方捷報的傳來,整個大漢瞬間陷入了一片沸騰之中。
面對著匈奴人,漢軍不僅可以在陣地戰中取勝,而且還能在運動戰中不戰而勝。
軍威令匈奴人甚至不敢提刀一戰。
而沸騰也是有代價的,民間開始出現了看不起匈奴的苗頭。
而在朝堂上,這種表現就更加直接了。
“陛下,此番大勝匈奴,乃證明匈奴人也不過如此,先前朝廷定下的備戰策略,是否可以更改一些?”
“陛下,臣也覺得理應如此。”
“陛下,臣覺得可以先把十萬二十萬軍隊武裝起來,然後便將資源傾斜到其他方面……”
坐在大殿最上端的王不餓在聽到這些言論的時候,也是不由的有些無語。
也很無奈。
大臣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
先前王不餓鼓吹的遊牧民族威脅論的確是嚇到了他們,所以才能讓大家不遺餘力的去備戰。
但現在韓信打了這麼一仗,戰果告訴他們,匈奴人真的不行。
而他們先前的準備,似乎有些誇張了。
全面備戰的後果是什麼?
是農業改革進度的推後,是各種行政命令的壓縮。
原本一年就能幹成的事情,現在必須要用三年甚至五年才能去完成。
因為沒有資源,緊缺的資源全部拿去備戰了。
所以,在一場萬人規模的大戰中,漢軍能以自身傷亡僅僅不足百人的代價,斬殺匈奴三千餘人,俘虜五千餘人,繳獲戰馬九萬多匹,牛羊上百萬。
就這種結果,放在誰家還能不飄起來的?
但是這些大臣們顯然忘記了,漢軍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大的勝利,並不是因為匈奴太弱了。
正是因為漢國的全面備戰,舉國上下的重視,才逐漸的拉開了與匈奴人的差距。
而現在的匈奴,並非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的戰鬥力還遠遠沒有得到釋放。
“陛下,臣也覺得可以適當放緩備戰,加速對農業的改革,長期備戰,會讓大量青壯不能生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站在最前面的蕭何也緊跟著開口了。
看著蕭何,王不餓點了點頭。
前面那些做鋪墊的人,十有八九是蕭何安排的了。
沒有內閣成員的授權,這幫人是不敢在朝會上提出這種建議的。
現在的大漢,備戰才是主旋律。
農業的發展雖然說降低了速度,但也始終沒有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