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武之人,陳福生並不擔心。畢竟,他和趙佶是有默契的。而且,以後關於征討梁山,兩個人也有過交談。並不是說,具體到那個人,什麼時候。而是對於這件事有了默契。
趙佶需要一隻奇兵,一直真正歸他掌控的強兵。一條新的出路。
陳福生,想要給大宋多一個選擇。
這一次,雖然陳福生是收錢辦事。但是,他是為了趙佶,更是為了自己。
想要站在最高處,自然就不能少了經驗。
不管是錯的經驗,還是對的經驗。
所以,武道之事,趙佶會默契的在大宋廂軍中,選一些忠君愛國的將領強兵派往梁山。
這些人,與其在地方上當文官的爪牙,還不如為我大宋拋頭顱灑熱血,奉獻年華。
你在文官的手下,和官家,就不會是一條心。而到了梁山中,才有可能是一路人。
不要以為,趙佶身為官家,身為皇帝,對於大宋就有著強大的掌控能力。
不是這樣的!
事實上,趙佶對於這個國家的掌控,都是透過文官,文官的家族實現的。
歷朝歷代,君臣之間,都是存在著階級矛盾的。
君為君,官為民,至於黔首?不過是財富罷了。
君想要掌控更多的百度。民也想要掌控更多的財富!
而君掌控財富,又不得不透過民的手。
磕磕絆絆,君無時無刻不想要更好的監管民,讓自己的財富增長!
而民則是無時無刻,不想把君的財富攬到自己的懷裡。
為了防止民做大!形成之前的世家門閥那樣的怪物。
君放出了科舉這一個大殺器。讓財富有了成為民的資格。
寄希望於,讓財富引領財富,帶動財富的增長!
但是,財富成為民他還是財富嗎?並不是了。
很快,財富就成了新的民被這個圈子所同化。
大宋的朝堂之上,有的民,是君的陣型,是為忠臣。
只是忠臣太少,而奸臣太多。
朝堂之上,蔡家軍,雖於名號,但是蔡京大筆一揮,便走無數的人為之衝鋒陷陣。
龍椅上的趙佶,看的心驚,又心寒。
所以,他才會引來了陳福生,希望陳福生可以改變一些什麼。
若不變,道途崩壞,帝君無期。
更主要的是,趙佶的手裡面,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兵權。
大宋不是沒有強軍,西軍連年征戰,不可謂不強!
但是,他們聽趙佶的嗎?
他們的聽皇帝的。但是前提是將主聽皇帝的。若是將主不聽皇帝的,轉眼間一隻強軍就會分崩離析。
趙佶要一個分崩離析的西軍,冒著邊境大壞的風險有什麼用呢?
他是皇帝,想的是,讓自己的統治越來越穩固。而不是自己動搖自己的統治。
所以,也是無可奈何,也是不想冒著太大的風險。趙佶對於邊軍只能夠能不用就不用了。
人生總是充滿無奈,就算是皇帝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