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登基之後,沒有真正地體察過民情,自然答不上王立的問題。
古往今來,民間有著“大禮可攝勝”的說法。
意思是說,坊間的平民百姓,若是遇上婚葬嫁娶的大事,可以身穿超越自己身份的衣服。
到了明朝的中後期,出身於平民百姓的女子,如果做為正妻出嫁,其著裝已經僭越到了“鳳冠霞帔”。
在明代,“鳳冠霞帔”是皇后的專用著裝!
若在平時,就算是一品的誥命夫人或宮中嬪妃,也不敢穿著此裝!
然而,正是基於“大禮可攝勝”的傳統,對於民間百姓的僭越行為,各州各府的官員,全都睜隻眼閉隻眼了!
王立把這種放任行為歸咎於聖恩,朱由檢自然高興。
於是,他乘勝追擊,吟起宋代詩人張俞的詩: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萬歲爺,宋時的百姓連綾羅綢緞都穿不起,自然會“淚滿巾”了;
我大明的百姓卻能鳳冠霞帔,喜笑顏開,正是國富民強的預兆啊!”
王立故意曲解了詩中的意思,朱由檢自然知曉。
但聽起來,這些話特別的順耳!
“萬歲爺,國以民為本啊!
民富,自然國強!
如果百姓全都“穿得起”綾羅綢緞,說明大明的國力,已經發展到幾千年來的頂峰!
既然萬歲爺決心變法,不妨現在就更改《明會典》,將百姓們穿得起綾羅綢緞,作為大明“革舊立新”的成敗標準!
小奴希望,大明強盛的這一天,不會很遙遠!”
品味著王立的話,朱由檢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一時之間,卻又說不上來。
他大概知道,百姓不能穿綾羅綢緞,這是《明會典》的嚴格規定,而非“穿不起”!
當然,將全國百姓“都穿得起”綾羅綢緞,作為檢驗變法成敗的標準,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既然坊間百姓能僭越一天,那就不在乎多僭越幾天!
說不定,就像王立說的那樣,放開百姓的著裝限制,他們必會感激聖恩!
罷了!
既然想革舊立新,總要打破一些陳舊的禮法!
連老祖宗的十王府都賣了,還怕更改老祖宗制定的律法?
自己百年之後,若能給太子留下一個強盛的大明,老祖宗應該不會怪罪吧?
如果允許百姓身穿綾羅綢緞,至少在衣著方面,各種各樣的“貴婦”再無優越感!
然而,更改後的《明會典》送往內閣,幾名輔臣一致透過!
緊接著,“三年守孝更改為三月守孝”、“鼓勵民間喪葬從簡”的律法,也獲得內閣的透過!
與此同時,許多朝臣推舉溫體仁為新任內閣首輔,朱由檢也大一筆一揮,正式任命!
所以說嘛,和諧社會,以和為貴!
君臣之間,何必針鋒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