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正在興頭上,也就沒那多顧忌,這在二人的意料之中。
提到增購軍械,增建關寧鐵騎,增加軍餉,朱由檢的臉,馬上就沉下來。
這,也在二人的意料之中。
於是,王立趁機說道:“萬歲爺,只要浙江和福建的商稅徵收順利,袁將軍需要的軍餉絕無問題!
如果……再有一個專門的軍需保障港口,軍械的足額採購,也沒有問題!”
王立簡單的幾句話,朱由檢的面色迅速轉變:剛開始還滿臉喜色,聽說要再開一個港口,他就不太淡定了!
不過,不出王立的意料:深思熟慮之後,朱由檢鄭重地點了頭!
“來人,備筆墨!”
朱由檢這架勢,是要親自寫聖旨了!
見狀,王立急忙阻止:“萬歲爺,今天正好是新年,這種小事兒……還是交給司禮監去辦吧!”
朱由檢微微一愣,卻也沒有多想,喚來親信太監王承恩,令他即刻草擬聖旨。
按照明朝的貫例,皇帝下達的聖旨,並不是真正的聖旨!
因為,皇帝親自草擬的聖旨,或者由司禮監草擬的聖旨,就算加蓋了玉璽,也要經過內閣的審批!
如果內閣不同意聖旨的內容,他們有權“封駁”,有權將聖旨退回!
也就是說,經過內閣下發的聖旨,才能真正地生效。
或者說,經過內閣下發的聖旨,才有人“照章辦事!
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這種由內閣把關的方式,是明朝政壇的重要特徵,可以避免一些不合理的政策。
因此,如果是相對弱勢的明朝皇帝,他的話並不能成為“金科玉律”——必須順著大臣意思辦事!
在“萬曆怠政”時期,以及後來的隆慶時期,草擬聖旨的司禮監,再加上文官集團控制的內閣,幾乎取代了皇帝的地位!
朱由檢登基之後,他重建西廠、重新啟用袁崇煥,以及開關或徵收商稅的政策,因為有心腹之人去辦,而且不需要戶部出錢,這才繞過了內閣!
當前,若說朱由檢真正信任的人,恐怕只有王承恩和曹化淳!
然而,他似乎忘了:
曹化淳正在暗中調查牟志夔,忙得不亦樂乎!
王承恩雖然忠心,但識字不多!
而且,理解能力有限!
他結結巴巴說了許久,急得滿頭大汗,這才基本轉述了朱由檢的旨意。
然而,秉筆太監塗文輔,還是一臉懵逼!
王立,終於抓住了機會!
經過一番“潤色”,朱由檢“令王立在浙江、福建二地,擇地籌建一個軍需專用港口,全力保障遼東戰場之軍械供應,並全權負責兩地之商稅徵收”的旨意,
落到聖旨上,就變成了“令王立在浙江、福建二地,擇地各建一處港口,全力保障遼東戰場之軍械供應,並全權負責兩地之商稅徵收”。
“對,對,對!萬歲爺就是這意思!”王承恩捧著聖旨看了半天,點頭不止!
“啪!”
掌印太監王體乾,鄭重地加蓋玉璽!
拿到聖旨,王立的小心臟呯呯直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