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散朝的時候,魏忠賢若無其事地靠近王立,低聲說道:
“小王公公!散朝之後,萬歲爺很可能獨自見你!關於加徵田稅之事,你怎麼看?”
這一問,王立陷入了兩難!
魏忠賢詢問自己的意見,這在王立的意料之外。
但稍一細想,又在情理之中。
先前,殿上的嘴炮確實激烈。
魏忠賢一黨同意重建西廠,眾臣全都反對,此事不了了之;
緊接著,有人提出加徵田稅,眾臣一致附和,魏忠賢一黨卻表示反對;
這事,也在嘴炮聲中不了了之。
但是,並不意味著徹底結束!
或者說,嘴炮才剛剛開始!
散朝,只是暫時的休戰!
這兩件事還是會搬上朝堂,繼續打嘴炮!
當然,朱由檢也可以自己決定。
只要他不怕被罵!
其實,向朱由檢上書的“楊大人”,正是萬曆三十二年的進士,現任副都御史楊鶴。
他的奏書能送到朱由檢手上,這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朱由校當政期間,他整天沉迷於做木匠活,幾乎從不上朝。
那時候,朝中和地方大臣的奏書,如果與魏忠賢的意見不同,或者對魏忠賢不利,絕對送不到皇帝手上!
並且,所有奏書的批覆,所有聖旨的釋出,全都由魏忠賢一手操控!
因為,魏忠賢本來就兼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之職!
再加上司禮監秉筆太監塗文輔,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的協助,魏忠賢就把持了大明的朝政!
當然,那些反對魏忠賢的大臣,如果想面見皇帝,那就更不可能了!
而今,朱由檢登基,連續兩日親自上朝,還在試探階段的魏忠賢,明顯收斂了許多。
正因為這樣,楊鶴提議加徵田稅的奏書,才能送到朱由檢手上。
只不過,朝中眾臣對魏忠賢還是有所顧忌!
縱然是打嘴炮,也只限於議論朝政,沒敢直接攻擊魏忠賢。
先前,朝上眾臣議論時,王立也在苦思。
在他少得可憐的明末歷史中,沒有此次加徵田稅的記載。
但是,如果加徵的是“三餉”,王立還略有所知。
三餉,就是遼餉、練餉、和剿餉,史上稱“明末三餉”。
這三餉,本意是臨時加徵,沒想到戰事不斷,一直持續到了明朝滅亡。
而且,一年比一年徵得多!
在王立看來,“明末三餉”跟當前的“田稅”,基本類似。
對於皇帝和朝臣來說,每畝只加徵了一點點,百姓確實活得下去。
但是,據一些史料所說,這個政策執行到百姓手上時,就不是加“一點點”那麼簡單了!
透過各級官員的層層追加,至少增了十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