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萱玲認真地聽著,不時點了點頭,從她的臉色神情來看,的確在這之前,她未必聽聞過關於武夷巖茶的這些區分。
或者說,這樣的一些茶葉區分,如果不是茶發燒友,也不一定去研究這樣的仔細。
在茶葉當中,這泡桂皮味顯,是肉桂;那泡水柔,是水仙。
當然,對於“馬肉”和“牛肉”這樣的區分,也不過是那些茶發燒友的炒作。
然後被一些茶商以利益的名義炒作概念,將這些茶葉炒作得價格遠遠高於實際的價值。
對於“肉”一說,在武夷山,所謂“馬肉”,即是馬頭巖肉桂,而“牛肉”,即是牛欄坑肉桂。
因為在武夷山,“三坑兩澗”名氣最大。其實武夷山的山場非常多,每一個山場都有自己獨有的小氣候,因此不同山場種植的巖茶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品種特徵。
三坑兩澗,分別是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和悟源澗,也是武夷山傳統的正巖產區。
牛欄坑的“牛肉”,即牛欄坑肉桂、慧苑坑的水仙名氣最大,也被認為巖韻最足。
“‘牛肉’內斂,口感醇厚霸道,‘馬肉’張揚,香氣高揚,慧苑坑肉桂綿柔感包裹感明顯,悟源澗肉桂則帶有非常清晰的桂皮香。”
自從“牛肉”一舉成名後,又因產量稀少、巖韻最足而被市場炒作得價格上萬,遠離普通茶友變成奢侈品。
於是,巖茶發燒友們開始尋找替代品,武夷山的各種各樣的“肉”被挖掘出來。
目前名氣不亞於“牛肉”的是“馬肉”——馬頭巖肉桂,以其特有的霸道口感贏得追捧。
無獨有偶,除了“牛肉”、“馬肉”外,還有許多聞所未聞的各種“肉”:
“龍肉”——九龍窠肉桂,九龍窠是大紅袍祖庭所在地;“虎肉”——虎嘯巖肉桂;“象肉”——象鼻巖肉桂;“獅肉”——青獅巖肉桂;“貓肉”——馬頭巖山場的一個小區域,貓耳石肉桂;“羊肉”——洋墩巖肉桂;“鷹肉”——鷹嘴巖肉桂;“燕子肉”——燕子窠肉桂,還有更令人不可思議的“鬼肉”——鬼洞肉桂。
陳龍一番講述,古月軒的服務員已經將菜餚擺在了桌子上,他講得是津津有味,而李萱玲聽得是聚精會神。
當菜餚的香味撲鼻而來,戰勝了陳龍關於那些“肉”的闡述,李萱玲終於忍不住打斷了陳龍的話,“龍哥,菜已經上齊,我們一邊吃、一邊說,聽你一直講肉啊肉,我都快垂涎三尺了。”
“哈哈哈,說得也是,我也餓了。吃飯、吃飯……”
李萱玲夾起一塊清蒸脆皖魚,放在陳龍的碗裡,“龍哥,這是地道的中山脆皖,不曉得你吃過沒,味道非常好。你嚐嚐……”
“謝謝!”
這一刻,陳龍心裡“咯噔”一下,不知為何,他竟是將視線看向李萱玲,而李萱玲一雙秋波婉轉的眼眸,也正望著他。
兩人視線交匯,一股暖流激盪在心田,有一種說不出莫名其妙的感覺。
隨後,兩人又將視線移開,陳龍夾起那一塊清蒸脆皖放進嘴裡,輕輕地嚼了嚼,鮮美細嫩、彈力十足,有點很Q的韌勁。
李萱玲瞪圓眼睛,看著他吃,“怎麼樣?味道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