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給華夏內地兩個獎的可能性不大。
要麼是《無極》,要麼是《爆裂鼓手》。
所以,陳楷格在宣傳《無極》的時候,多次“分析”《爆裂鼓手》和《那些年》,就差沒指著郝運的鼻子說他拍的電影都是垃圾。
這位所謂的大宗師氣量狹小的恐怖。
也有人推測,一旦郝運的《爆裂鼓手》越過《無極》拿獎,極有可能會遭到陳楷格的處處刁難。
不過,郝運也不可能因為不想招惹陳楷格而退出柏林電影節。
而且隨著《無極》票房高開低走,越來越拉胯,還被很多影評人拿來和郝運進行比較——同年電影,比較在所難免——郝運已經把陳楷格得罪的差不多了。
這個拉胯並不是說《無極》票房很低,恰恰相反,郝運覺得《無極》的票房有點虛高了。
它首週末全國票房達到了7452萬元人民幣,重新整理了《功夫》創造的首週末全國票房6000多萬元人民幣的紀錄。
目前已經突破了1.6億人民幣。
比《那些年》的內地票房還要好。
《無極》的營銷做的比《那些年》更瘋狂更賣力。
前期,劇組故意低調拍攝,對角色造型嚴格保密,成功調動起媒體與觀眾的期待心理。
而當影片進入推廣階段,《無極》則高調出擊:
柏林推介會一擲千金、官方網站高調啟動、演員造型全面亮相、代表華夏電影出征奧斯卡、成都點映安檢嚴密、改編權花落郭小四、反盜維權誓師會、海選影迷參加首映式……
還有陳虹、陳楷格的當眾激吻。
帶著一群明星來個“不到長城非好漢!”
密集宣傳猶如海浪,一個浪頭未息,下一個浪頭又湧來。
觀眾的期待一次次被調動,好像大壩蓄水,公映後觀影熱情如同開閘洩洪,轉化為巨大的票房利潤。
但是高票房卻沒能為影片帶來好口碑。
正因為把期待拉得太高,《無極》在網上幾乎是一片罵聲。
一位觀眾尖銳地問:“我很想知道,3.5億,這麼多錢到底花在哪裡了?”
好吧,這個其實都不算尖銳。
“電影看到一半,我總算看出了眉目,這部片子,可以改名叫《一個女子和三個飄客的故事》。”
更尖銳的也有。
“無極,又名無聊之極,據說是用黃金堆成的大便,觀看者輕則瞌睡,重則嘔吐,並拌有罵髒話,暴力傾向等不良反映,而且91%觀眾都會有上當的感覺。”
面對全網謾罵,陳楷格幾乎吐血。
有一次喝酒直接就哭了。
然而罵他的觀眾實在太多了,他又不可能像告《一個饅頭》那樣挨個的去告。
所以,他就把氣撒在了郝運身上。
說觀眾都是煞筆,沒文化,看不懂有內涵的東西,只能去看郝運的《那些年》這種垃圾。
堂堂超級大導沒幹過郝運這個小年輕,本身就是一種丟人現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