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運在電影開拍之前一一和這些副導演聊天,他也不知道怎麼就被郝運翻了綠頭牌,成為第一個“三天”的侍寢娘娘。
郝運看了看拍好的這一段,認可了郭柯的說法,表示可以按照郭柯說的這樣拍。
其他人都羨慕壞了。
第一個鏡頭就能做出改進,這小子也太幸運了吧。
老闆肯定是記住他了。
鏡頭裡,羅南看著九歲的郝運要走,趕忙喊住了他,開始忽悠。
演戲這種事情,一般都是遇強則強。
在郝運如此精湛表演的帶動下,羅南發揮了超常的實力,就連兩個小配角女生演得也很到位。
如果她們有什麼地方演得不好,郝運就會立刻指出來。
甚至還能演出來示範給她們看……
這個實在是太逆天了,一個大男人,他不僅能夠演小孩,還能演女孩,比真正的高中小女生還更形象。
讓人毛骨悚然的是,給這個示範,給那個示範,示範完了之後很快又切回自己的角色。
一場戲結束後,西爾莎·羅南小心翼翼的問道:“……您不覺得這樣有些……”
她不知道怎麼形容。
“你覺得這樣不正常?”郝運直接幫她說了出來,然後笑著說道:“其實多鍛鍊的話你也可以的,我是拍上一部戲《海邊的曼徹斯特》才逐漸練出來這樣的本事。”
羅南看著郝運陽光、和煦的臉龐,頓時就相信了他的話。
“不過,不太建議你這麼做……”郝運決定勸阻一下對方,並且給出了一個理由,說道:“這種狀態對錶演並沒有什麼幫助,反而會讓你無法深入的進入角色狀態,畢竟也沒有哪個導演會要求你那麼快的入戲。”
“謝謝,我明白。”羅南點點頭。
內心卻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試一試才行,不試一試的話怎麼知道那是什麼感覺呢。
反正,切換的太快也不是什麼缺點。
“你很有潛力,未來可期。”
今天電影開始拍了,郝運發現他果然沒有看錯羅南。
“未來的事情未來再說吧,導演,《分裂》有第二部嗎?我覺得劇本最後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應該還有未完的故事。”西爾莎·羅南好奇的問。
“或許有,這個我還沒有想好。”郝運無奈的說道。
劇本里的結局,是男主終於分裂出了野獸人格,但是當他看到女主身上的傷疤,認為女主和他是同類,於是就放過了女主。
而女主在動物園被解救,又要回去面對她的禽獸叔叔。
聯想到這部電影的主線故事,女主是否也會像男主一樣分裂出保護型的人格呢。
“很期待導演會寫出相關的新劇本。”羅南希望能夠和郝運多合作幾次。
這樣她就更容易學到郝運的真本事了。
她也試過去切換表演狀態,結果發現非常的困難,連郝運的十分之一都做不到。
“導演,您是不是該換衣服了?”郭柯在那邊催促。
他的英文非常一般,這會兒正跟著導演助理學英文呢,他的很多指令都需要助理翻譯一遍。
“現在你是導演,不要喊我導演。”
郝運回了他一句,去換了一身衣服準備繼續拍攝,這個電影他會換很多衣服。
每一次新人格出現都會換一套衣服。
不要問為什麼,這屬於電影語言的一種表現方式。
《分裂》並沒有傻乎乎地將24個人格來個走馬燈,而是挑選了幾個性格跨度非常大的加以工筆地描摹。
集中展示少數幾個差異顯著的人格。
比如暴力的強迫症患者丹尼斯,喜歡聊天的9歲小孩海德威,英國女人帕特里夏,以及時裝設計師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