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隔三差五就有頒獎禮,所以郝運暫時沒有回國,和安小曦在米果玩了一段時間。
還去了一趟海邊的曼徹斯特。
郝運以為他再也不會回到這個讓他難受的地方,但其實電影拍完之後就沒什麼感覺了。
就覺得冬天的海邊曼徹斯特,如果天氣好的話,藍天白雲,還有一望無際的海岸線也挺漂亮的。
接下來是第82屆米果國家評論協會獎。
郝運拿到了十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兩個獎項。
這種獎項都沒什麼含金量。
關於奧斯卡前哨站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四大前哨站,也有人能夠湊成八大,其實幾大都無所謂,關鍵是把勢頭拉滿。
電影《社交網路》獲得了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四項大獎,同時還入選了年度十大佳片之列,成為本屆國家評論會獎的最大贏家。
也可以說郝運的第二戰是輸了。
接下來12號的第31屆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則是《國王的演講》拿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三個大獎。
而《海邊的曼徹斯特》只拿到了最佳攝影。
也是一場輸掉的戰役。
反倒是14號的第36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海邊的曼徹斯特》終於時來運轉。
這個獎項的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是奧斯卡的重要風向標之一。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舉拿下四獎,成為最大贏家。
除了榮獲年度最佳影片獎外,郝運再一次將份量頗重的最佳導演獎收入囊中。
然後就是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攝影。
曹楯跟著郝運,憑藉《海邊的曼徹斯特》已經連刷兩個最佳攝影獎了。
這種國外獲獎的經歷,哪怕獎項的含金量一般,也足以讓他在國內攝影界的地位更上一層樓。
十二月份的頒獎禮就到此為止了。
其實,郝運這些天不只是參加這四個頒獎禮,隔三差五就會有頒獎禮。
比如第63屆導演工會獎、第17屆演員工會獎、第22屆製片人工會獎、第16屆廣播影評人協會獎等等。
有時候一天都能去倆。
這些頒獎禮非常快速,有些甚至不需要去現場,沒有任何的儀式。
當然,這樣的獎自然也開不到什麼好東西了。
有的給臨時屬性,有的給電影小論文。
只有那四場頒獎禮有些分量,郝運在這幾個頒獎禮一共拿到了最佳影片*1,最佳導演*2、十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2、最佳攝影*2,一共八個獎。
前邊四個和郝運都有關係。
郝運攢到一起開寶箱,十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都開出的是論文。
而且是關於《海邊的曼徹斯特》的英文論文。
這個肯定也要發表,拿去國外的媒體雜誌上去發表,讓他們也見識一下什麼叫專業誇自己三十年。
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倒是給了劇本。
《大地》!
《莫娣》!
《守門員》!
郝運研究了一番,發現這三個劇本都不是什麼特別牛逼的劇本,至少商業性都沒有那麼強。
拍出來也很難賺到什麼錢,能不賠錢就不錯了。
但肯定都不是垃圾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