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方都是體面人啊!”
隔了幾天,郝運就收到了《權力的遊戲》片方送來的“鐵王座”,而且還組織了一場對《火星救援》的探班。
本來只是郝運的一個怪癖,瞬間就成了兩部作品互相宣傳的契機。
《權力的遊戲》和《火星救援》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根據熱門改編的影視劇,甚至還有可能存在讀者重疊的情況。
面對這樣的探班的請求,郝運自然不好拒絕。
於是,《火星救援》在封閉拍攝一個半月之後,對這部電影感興趣的媒體終於得以進入片場。
其實,《火星救援》馬上就要轉場了。
即將出發去約旦南部的瓦迪拉姆沙漠拍外景,大概十多天就能拍完了。
今天用土豆苗招待來客。
《權力的遊戲》來的人有編劇大衛·貝尼奧夫,還有幾個主演。
基於拍攝成本的原因,編劇在一部美劇中的話語權要相對大於導演。
而且大衛·貝尼奧夫還是電視劇的製作人。
不過,讓郝運意外的是,喬治·雷蒙德·理查德·馬丁老爺子居然親自來了。
炒作是劇方的事情,和馬丁老爺子沒什麼關係,他頂多就是編劇顧問兼製片人。
然而,在知道了劇方和華夏音樂人郝運打交道的事情後,他就關注了這件事。
對於郝運,這位62歲的老作家並不陌生,他看過郝運的暢銷書《火星救援》,還有郝運年初出版的新書《消失的愛人》。
郝運的成績也讓他刮目相看。
《火星救援》是郝運第一部在米果出版的,短短半年不到的時間就賣了百萬冊,成功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並且保持了十一週的榜首成績。
而《消失的愛人》絲毫不弱,短短三個月時間就賣出了四五十萬冊,已經進入暢銷書排行榜,登上榜首也僅僅只是時間問題。
不僅在米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還橫掃了多個國家的圖書暢銷榜。
其實,如果郝運不幹別的,就算是專心寫書,也能成為一位全球知名的暢銷書作家。
可惜,他低調的如同不存在一樣。
連在扉頁上印刷“金獅獎得主Felix新作”都懶得去搞,更不可能全球到處去開籤售會,和粉絲進行交流。
一個讓人嫉妒的天才!
反觀馬丁老爺子,他的寫作生涯在1983年碰上了大挫折。
他的第四本長篇《末日狂歌》雖然得到了軌跡獎和世界奇幻獎雙重提名,但銷量卻出人意料的糟糕。
基本上毀掉了他當時的家生涯。
讓他不得不轉向好萊塢去做編劇,後來開始寫《冰與火之歌》。
卷二《列王的紛爭》讓他第一次登上暢銷書榜,位居1999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3名。
一直到卷四《群鴉的盛宴》發售後,才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
“真的很高興看到您,我是您的書粉!”郝運上去就毫不客氣的薅起了屬性。
他的都是系統給的,自身雖然也算文筆出彩,但是跟馬丁比差的稍微有點遠。
“哈哈,我也是你的書粉。”馬丁笑著和郝運握手。
“那我真是太榮幸了,我很少會碰到自己的書迷,和他們的互動也不夠多。”郝運也跟著哈哈一笑。
“真羨慕你,可以自己拍自己的作品。”馬丁看著攝影棚裡的土豆地感慨。
是在火星上種土豆,郝運就真的種了土豆。
而且是貨真價實的那種,分成了好幾個區域,每一種生長週期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