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拿著書在看。
就比如他最近要拍《海邊的曼徹斯特》,他就在看各種相關的資料。
有各種類似的新聞,還有各種心理學的書籍。
他還會在閱讀的同時用筆在本子上速記,大家習慣了之後就不再去打擾他了,因為都知道他在做正經事。
收拾完行李,郝運並沒有回國。
他打算拍完《海邊的曼徹斯特》再回去,到時候大概就是一月份,正好回去過年。
如果拍攝再順利一些的話,可能十二月份就拍完了。
畢竟這部戲場景比較單一,也不需要太多的自然環境配合。
只需要下雪,然後雪停了就可以拍。
大家經常聽到的曼徹斯特是全英國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的城市,擁有五十多萬人口的工業、搖滾與足球之城。
郝運在第一次看到這個劇本的時候都是這樣印象。
後來他看到了劇本里多次出現的波士頓,才明白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講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地方:
在米果馬薩諸納州的首府波士頓以北三十餘公里大約一個小時車程的海角Cape Ann,有一座只有五千人生活的平靜小鎮。
這個小鎮的名字原本就叫曼徹斯特,1989年當地居民發起了活動,為了要與英國的大城市曼徹斯特區別要求把小鎮的名字改為“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bythesea)。
另外,米果新罕布什爾州的最大工商業城市也叫曼徹斯特。
但是他們都不叫“海邊的曼徹斯特”。
這裡的海灘海沙細膩,踩上去會發出唱歌一樣的聲音。
鎮子小到人人都能叫出對方的名字。
郝運沒有去踩他們據說會唱歌的沙灘,他的衣服帶少了,下了飛機坐車來到小鎮,差點就被凍成了狗。
到了劇組給安排的住處,坐在壁爐邊上才慢慢的溫暖起來。
這個時候才10月25號。
其實馬薩諸納州在米果的東北部,而海邊的曼徹斯特的緯度正與華夏城市長春齊平,那裡也有著和長春幾乎相同的冬天。
經常是十一月左右就開始下雪了。
今年下得尤其早,據說第一場雪落下來的時候是10月16號,目前鋪在地面上的這些已經是第二場。
漫長的寒冷季節、遲遲不來的春天、晴朗天氣裡豔麗分明的積雪和藍天、陰霾天氣裡夾雜著雪花的呼嘯冷風。
這種溼冷比華夏首都的乾冷更加讓人難受。
郝運很慶幸沒有讓安小曦跟過來。
安小曦拍《神鵰俠侶》的時候下多次下冷水泡冷水,後來身體雖然早就養好了,但是卻落下了畏寒的毛病。
所以,郝運喜歡抱著她睡,就是怕她睡覺的時候冷著。
安小曦回去之後就開始熱火朝天地宣傳《劍雨》,這部電影正好是今天上映。
這都快十月底了,正好錯過了國慶檔的週期。
也算是給《建國大業》讓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