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維繫人脈關係,那就是要為電影的票房添磚加瓦了。
剩下的20%,郝運攥在手裡沒許諾出去。
他在考慮要不要採用合拍片的方式。
合拍片這東西很早就有,早在1956年,中法合拍的電影《風箏》,就開啟了電影合拍之旅。
從最早“借船出海”的希冀,到“聯手打造”的期許,再到華夏創作者自己來主導合拍片的創作,華夏已經走過了合拍片的前兩個階段,進入了風光無限卻也充滿挑戰的第三階段。
也就是說,郝運的電影可以引入外資,甚至是好萊塢資本。
這樣的做的好處很明顯。
一個是海外市場,另外一個是建立合作關係了。
要不要進軍好萊塢……
這其實不是一個太需要費神的事情。
就好像一個打工的在考慮要不要當千萬富翁一樣,如果真的摸到人家不要的彩票成了千萬富翁,那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千萬富翁。
其他的都純屬瞎想。
郝運如果能夠打入好萊塢——不是打雜的那個打,那他也沒必要矯情的只是蹭蹭。
該進去的時候進去就是了。
郝運覺得沒必要一頭扎進去,結果連特麼的剪輯權都沒有。
那樣太憋屈了。
他想換個賽道達到證明自己的目的。
而且,即便去好萊塢,他也必須主導自己的專案。
這世上沒有破不了的規矩。
所以,合拍片就是他和好萊塢資本接觸的第一步。
他選擇合作伙伴的方法就是誰聽話他選誰。
聽起來很離譜。
人家可是好萊塢大資本,怎麼可能會“聽話”。
但是郝運也有底氣啊。
他的底氣就是內地市場,這個市場是很多好萊塢電影公司都虎視眈眈的存在。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如果好萊塢那幾個大公司不願意合作,小點的公司也可以啊。
反正郝運不嫌他們小。
83中文網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