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了能夠和徐恪合作一把。
徐恪在這些年輕導演的心目中,還是很有地位的。
“哦對了,我電影也報名了金馬獎,咱們接下來就是競爭對手。”
寧皓意氣風發。
五百萬的成本,拿下了將近五千萬的票房,哪怕香江和灣灣上映沒什麼水花,也不會有人覺得他失敗。
如果能夠在獎項方面稍微能夠有點收穫……
他寧皓的地位就穩了。
“哦,放馬過來吧。”郝運不怎麼在意的說道。
他的《爆裂鼓手》在金馬獎肯定不會輸給寧皓,畢竟這是柏林國際電影節驗證過的質量。
幸好沒去戛納國際電影節。
今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竹蓆是王佳蔚,評委裡還有章子姨。
他們幹了一件很離譜的事情。
金棕櫚大獎倒還好,由“英國知性導演”肯·洛奇的《風吹稻浪》獲得。
名字和郝運的那首《風吹麥浪》有點類似。
不過,這部由基裡安·墨菲主演的《風吹稻浪》講述的是達米安與泰迪兄弟二人在愛爾蘭獨立戰爭與愛爾蘭內戰中由並肩作戰到反目成仇的故事。
本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離譜的是影帝和影后評選結果——《光榮之路》中的5位男主角和《迴歸》中的6位女主角分獲影帝、影后稱號。
也就是說兩片金棕櫚葉子要由11人來分,這是戛納59年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多影帝影后陣容。
幸好不是頒給《十二怒漢》,不然得12個人獲獎。
王佳蔚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東方智慧,大打太極妙手,將各方利益充分平衡。原本硝煙味瀰漫、心跳加速的頒獎典禮,被他導演成了氣氛溫馨、滿目皆笑容的“大團圓”喜劇。
《爆裂鼓手》參加戛納的話,還真未必能拿什麼獎。
王佳蔚也不是啥體面人。
郝運斷定他會嫉妒自己高產,一年一部電影,要麼好口碑,要麼高票房,大部分時候是二者皆有之。
好些年才能拍一部電影的墨鏡王如何能夠不嫉妒。
《爆裂鼓手》如果能夠金馬獎拿到大獎,郝運就又能拿到劇本了。
反正他給人的印象就是高產。
劇本也一樣。
如果多一些劇本,他的這些副導演也就都能出去獨立拍片了。
就算賠錢也沒關係。
郝運沒想過能夠一直穩賺不賠。
但是他現在正拍的這部《風聲》肯定不至於賠錢,因為拍的實在是太好了。
不止演員演的好,場景也非常用心。
對於整個裘莊場景的製作和拍攝,說得上是煞費苦心了。
建設在兩樓之間的跨海橋,別看它僅僅幾十米,但是,這上面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錢財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