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之,我剛剛沒有聽錯?”看著自己手中的那隻小巧的封口袋,親自到農場這邊考察的劉伯誠激動地問道。
激動的可不只有劉伯誠,但凡夠資格在這間辦公室裡的人,神色都灰常的激動。
“劉市長,各位領導。我可不敢在這種事情上開玩笑、玩浮誇。”搖了搖頭的劉瑞安,很認真地回答道。
“德之,你別怪我們大驚小怪,實在是你剛剛說得太過駭人了。”一旁的張林之,苦笑著說道。
“是啊,德之,真要是能像你說得那樣,那……那全國人民都得感謝你了。”同樣激動的柯慶師也附和道。
“各位領導的顧慮我其實很能理解。”看出幾人臉上即激動又遲疑神色的劉瑞安,正色說道:
“所以我才準備拿這座農場來給全國人民打個前站,不管是成了還是不成。所有投入都由我個人承擔。”
面對這發自肺腑的真誠話語,劉伯誠他們幾個當中感情因子比較深厚的幾個,眼睛都忍不住有些溼了。
沒辦法,能夠吃飽飯沒有饑荒。可是自古以為老百姓最大的追求。
劉瑞安這次拿出來的這種新型稻種,不但口感好、營養豐富,最關鍵是產量也高的嚇人。
按照後世袁大爺的說法,自己研究的雜交稻理論上的最高畝產量能夠達到驚人的一千五百公斤。
到了劉瑞安這邊,則不再是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產量。
這種被定名為“星稻1號”的新型稻種,正常的畝產量就在一千五百公斤的樣子。
這還是平均了全國上下的地質、氣候、環境等各種因素之後的數字。放到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地方,畝產量甚至能夠超過兩千公斤。
就算不按這誇張的兩千公斤來說,就按最低的一千公斤畝產量來計算。
新農場的土地面積經過統計之後共有一萬四千七百五十八點八畝,也就意味著這些地如果都種上這種星稻1號,那麼收穫的時候總產量就能高達將近一萬五千噸。
就這還是往低了算,按照劉瑞安的預計,不說能夠往三萬噸的產量跑,弄個兩萬噸還是沒有問題地。
別看這個數字貌似還沒有萬噸級遠洋貨輪運回來的糧食多,但別忘了,劉瑞安手上的農場暫時就只有這一座。
全國上下有多少耕地且不說,單單就是金陵當地的農田總數,咱不往多了算,一百倍總有吧?
即使是1950年,一百五十萬畝也算不上什麼大數字。
但如果都能種上這星稻1號,總產量就能高達三百萬噸,甚至還能更高。
這還不算,劉瑞安研發出來的這種新型稻種,可不僅僅只是產量高這麼簡單。
除了對土壤、氣候、溫度等方面的適應力極強之外,生長的週期也比正常的稻種短上不少。
那些條件確實很差的地方就不說了,以金陵市為例,一年兩熟那是半點問題都沒有。
真要是放到湖廣這種自古以來就是歷朝歷代糧倉的地方,一年三熟甚至四熟也不是什麼問題。
哪怕這星稻1號的產量也確實要跟土壤、氣候、溫度等方面掛鉤,並不可能處處都有這麼高的產量,但平均下來之後哪怕再打個折,得到的數字也足以讓所有的知情者懵逼了。
等所有人都懵逼完了之後,金陵市市政府很快就有了兩手準備。
一方面將所有重要資料全部打包然後以最快速、最安全的渠道送去首都,另一方面就是以拉練為由派了一個團駐守在了農場的附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