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漢蒼聞言,勃然變色道;“這是什麼話?我家王位是陳氏禪位而來,豈能再還回去?況且那個陳天平是個什麼東西,憑什麼要把王位讓給他,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楊渤也沒好氣道:“黎樞密,我話盡於此,若你一意孤行,屆時天兵一到,你們身死族滅,可不要怪我事先沒有提醒。”
此時,楊渤也不客氣了,竟然不稱黎漢蒼為大王,也不承認其為胡姓,只是稱呼他在陳朝的官職,等於將黎氏父子一把打回原形。
黎漢蒼氣得從御座上站起,指著楊渤道:“楊郎中,你竟敢對我如此大不敬?”
楊渤也站起身來,針鋒相對道:“我身為欽差,代天巡視,若不是看在我們以前的交情份上,我會這麼苦口婆心的勸你嗎?你好自為之。”說罷,他一甩手,便要出宮。
黎季犛急忙命人將他勸住,說道:“多謝楊郎中美意,老夫與兩位犬子商量一番,明日便給你們回話,定會讓你們滿意而歸。”
說罷,他又命人拿出一箱禮物,送給楊渤,楊渤此番推辭不受,說有御史在側,不敢收禮,然後他便回館驛去了。
此日一早,安南國禮部尚書杜省便帶著禮物來到館驛拜見李琦、楊渤二人,說道:“我家大王不知陳氏尚有後裔在世,故此僭號,如今既然陳天平尚在,他願意退位,迎歸天平,奉其為主,並退還所佔大明之祿州、寧遠之地,並遣微臣跟隨欽使入朝謝罪。”
李琦、楊渤聞言大喜,此行不動一刀一槍,便達成所願,可謂功德圓滿。他二人立刻帶著杜省回到京師,向朱棣彙報此行成果。
朱棣聽後,頗為滿意,對杜省道:“黎氏果迎還天平,事以君禮,當建爾上公,封以大郡。”
杜省再三叩頭道:“我家大王已然知錯,目下已搬出王宮,虛位以待。陳王抵達之時,他必率國人迎於境上。”
朱棣大喜,即命杜省回國準備迎接陳天平事宜。不過他內心還是有些擔心,認為黎氏父子習於變詐,或未盡誠,便向李琦、楊渤二人再三確認,黎氏是否誠心歸順,接納陳天平。
楊渤叩頭道:“陛下,微臣以項上人頭擔保黎氏誠心歸順,決無異心。”
朱棣這才放下心來,便召陳天平、裴伯耆二人前來,告知他二人,黎氏願意退位,奉其為主,令他即刻回國即位,並告誡他回國後要寬宥黎氏,雙方握手言和,共治安南。
陳天平感激不已,連連叩頭,最後他有些擔心道:“陛下,陳氏宗族已被那黎氏屠戮殆盡,我孤身一人回國,恐怕勢單力孤,不能自保。”
裴伯耆在旁安慰道:“大王,不必擔心,我陪你一同歸國,召集故舊,定保你安然無恙。”
朱棣道:“陳天平你儘管放心,朕既然決心要助你復國,便會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朕已命廣西總兵、徵南將軍韓觀派其左副將黃中率兵五千,護送你歸國,待局勢穩定後再撤兵回來。另外御史李琦、郎中楊渤也一同陪你前往,做箇中人,如你與那黎氏有所牴牾,他二人可從中說和。”
陳天平聞言,感激涕零。
臨行之時,朱棣親自將陳天平送出京師城外,賜陳天平綺羅紗衣各二襲、鈔一萬貫、告誡他要寬仁待下,悉心治國,並封黎漢蒼為順化郡公,享一郡食邑,以安其心。
陳天平一行人一路西行走了一個多月,來到了廣西桂林府,與黃中、呂毅的五千兵馬匯合後,折而向南,又走了二十餘日,終於來到了安南境內的丘溫。
杜省率人在此迎接,並以牛酒犒勞前來護送的明軍。
陳天平左顧右盼,發現黎氏父子沒有一人前來,便有些不滿,對杜省道:“杜尚書,既然黎郡公奉我為主,為何不來親迎?是輕慢與我嗎?”
杜省卑辭道:“大王,黎郡公豈敢輕慢大王,只是偶有微疾,身體不適,他已率安南眾臣在嘉林奉迓矣。”。
左副將黃中把杜省仔細打量了半晌道:“我軍一到,他便生病,天下能有這麼巧的事情?”
杜省尷尬一笑道:“將軍若不相信微臣之言,可派人於路偵查一番,看是否有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