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舉與禽獸何異?”
“訊息如果傳開,周圍眾藩屬國又會如何看待我大明?”
江恩聲情並茂,彷彿他就是倭國人一般,受到傷害的是他一樣。
聽到他的話,弘治皇帝的臉色都變了,原本心情大好,現在瞬間就消失的乾乾淨淨,這些御史,都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做的主,不管什麼事情,他們都要出來胡攪蠻纏一番,好事也能夠讓他們給說成壞事。
以前的時候,弘治皇帝就沒少被這些御史給噁心過,但偏偏又拿這些御史沒有辦法。
因為明朝開國皇帝老朱同志賦予御史風言奏事的能力,就是可以道聽途說就直接彈劾朝中的大臣,明中後期東林黨人之所以能夠掌握朝中大權,很重要的一個方式那就是用御史不斷的彈劾競爭對手。
一直彈劾,一直彈劾,彈劾到競爭對手自己都不好意思,請辭回家,他們自然而然就勝了。
不僅僅是弘治皇帝不高興了,朝中的很多大臣也是臉色變了,劉健、李東陽那更是皺起了眉頭,一切都安排的好好的,你們這是御史又跑出來瞎添亂。
“陛下,倭國固然有錯,但這是因為倭國不識教化,不懂仁義禮智信,我們應該做的是向他們傳授孔孟之道,傳授仁義之道,而不是這樣興師問罪。”
“這大軍壓境之下,逼著倭國簽下城下之盟,這樣的條約,簡直就是丟人,簡直將我大明泱泱大國的氣度丟失的乾乾淨淨。”
“從此以後我大明該如何面對周圍的眾藩屬國,這些藩屬國對我們又豈會誠心誠意?”
“我們大明是宗主國,宗主國就該有宗主國的氣量,藩屬國犯點小錯,小懲大誡就可以了,根本不該如此興師問罪,還逼迫倭國簽下城下之盟。”
“自古亂臣賊子都是武將勳貴,這武將勳貴掌握兵權,對皇權是最大的威脅,這大明的江山怕,長此以往,恐怕是要動盪不安了。”
“臣彈劾張懋、楊雲、劉晉、王守仁,在我大明藩屬國大肆燒殺搶掠,逼迫倭國簽署城下之盟,有損我大明上國仁義之風。”
江恩說的正義凜然,彷彿他就是正義的化身一般。
“臣也要彈劾張懋、楊雲、劉晉、王守仁,劫掠我大明藩屬國,與蠻夷、禽獸何異,大軍東征,讓我大明失信於天下,我大明經營百年的仁義之名蕩然無存,從此以後我大明周邊各國對我大明就不再有仰慕之心,只會害怕,害怕我大明對他們興師問罪,燒殺搶掠。”
江恩之後,御史張文靜也是跟著站出來彈劾。
很快,陸陸續續又有幾個御史、翰林站出來表示彈劾張懋、楊雲、劉晉、王守仁等人,有的甚至於建議取消剛剛才和倭國這邊達成的條約。
認為這個條約是大軍逼迫倭國簽下的城下之盟,並不是倭國真心真意想要籤的,而且條約當中對倭國非常的苛刻。
這倭國國小民寡,要向大明賠償一千五百萬兩白銀,這實在是太多了,是對倭國的剝削和壓榨,會讓倭國民不聊生,讓倭國子民水生火熱,到時候有損大明國威,有損陛下的天威。
總之在這幾個人的眼中,張懋、楊雲、劉晉、王守仁等人是十惡不赦之徒,縱容大軍在倭國燒殺搶掠,大肆荼毒倭國百姓。
至於倭國這邊徵收大明商人重視,洗劫大明商人,殺害大明商人,在他們眼中那就是一文不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是犯不著興師問罪於倭國,甚至於連申飭倭國都不必了。
畢竟那樣是有損大明仁義之名的,大明是宗主國,宗主國就該有宗主國的風範,這屁大點小事就對倭國興師問罪,還大肆殺掠,大明的宗主國的臉面都丟光了。
聽著這幾個人在哪裡彈劾張懋、劉晉等人,弘治皇帝的臉都陰沉下來了。
在弘治皇帝的心中,這些人現在就是在指鹿為馬,將自己當傻子一樣來對待。
這宗主國和藩屬國是不錯,但也不過是大明自己自娛自樂罷了,以前倭國根本就沒有把你當一根蔥。
這倭國倭王也好,幕府將軍也罷,誰需要你大明皇帝來冊封的?
說是朝貢,但其實都是來大明這裡要好處的,每次來朝貢,大明都是幾倍還回去,以至於大明國力衰弱的時候,都無力來承擔,不得不下令周圍的這些藩屬國不要年年來朝貢。
說到底其實都是打腫臉充胖子,好大喜功典型代表。
什麼一個宗主國和藩屬國,就真把自己當回事了。
現在明明是倭國對大明不敬,以下犯上,大明興師討伐,那也是為了伸張正義,到了這幾個人的嘴裡面卻是完全變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