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些顯然都是隻看到了表面,工匠晉級只是最初、最表面的東西。
真正高段位的應該是科學家、是工程師,弓箭只是研究如何使用、打造東西,而科學家和工程師卻是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質。
當然了,現在大明還普遍都是用工匠一詞來說,唯有劉晉所創辦的諸多學校,已經逐漸的脫離原先工匠束縛向著後世科學家、工程師去轉變。
“說得好啊~”
“工匠的力量也是極為重要的力量。”
“他們所研究出來的東西對於我們大明的繁榮富強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這蒸汽耕地機可以幫忙耕地,這紡紗機和織布機可以提高紡紗、織布的速度、效率,這蒸汽機可以提供強大的動力,帶動諸多的東西。”
“還有這火車,那更是國之重器。”
“這些都說明工匠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所掌握的技術並不是什麼奇巧yin技,而是同樣可以造福萬民的東西,也是真正值得肯定的大道!”
弘治皇帝看了看眼前的火車,再看看遠處的高樓,密集的煙囪,也是鄭重的點點頭表示了肯定。
以前總是被那些讀書人、文人們忽悠,覺得治國之道就是孔孟之道,所有和孔孟之道不相符的都是旁門左道,都是微末之道,不足為道,也不值得重視。
然而這些年來所見所聞,也是讓弘治皇帝在思索,這到底是對還是錯?
孔孟之道真的就是萬能的?
靠著所謂的禮義廉恥就真的能夠長治久安、繁榮富強?
靠著仁義道德就真的能夠威服四海?
大明能夠有現在的這一切,所依靠的還不是強大的武力?
而之所以有強大的武力,一方面是進行了軍事改革,另外一個方面是擁有強大的武器裝備,密雲鐵廠能夠製造出最強大的鎧甲和火器出來,沒有這兩樣東西,大明就很難征服四方。
以前是靠著孔孟之道,可是卻是內憂外患,對比差距太大了。
這也是弘治皇帝為什麼對朱厚照如此寬鬆的原因。
朝堂之上對於太子也是頗有微詞,覺得太子專研微末之道,不尊孔孟,不學帝王之道、治國之道,這是不行的,經常有大臣上書要求弘治皇帝嚴厲要求太子,給太子擇名師以教導之。
但這些都被弘治皇帝給駁回,這都是弘治皇帝經歷了諸多事情之後,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決定。
畢竟身為皇帝,他對於自己的接班人,那同樣是非常重視的,也是有著諸多嚴格要求的,不可能說真的放任不管。
之所以不管,那是因為弘治皇帝覺得太子現在所學、所做的事情也是有意義的,對大明的發展也是有幫助的。
火車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有了火車,還愁無法鞏固大明的疆土?
聽到弘治皇帝的話,劉健、李東陽、謝遷等文臣一個個也是驚訝萬分,同時也是忍不住微微皺眉起來。
一直以來都是儒家獨大,排斥百家,但現在的情況來看,弘治皇帝似乎有支援其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