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尚書李吉。/
趙石知道,這次宴飲一定會有一些陪客,但戶部尚書李吉。。。。。。一部尚書,就這麼登堂入室,長安李氏這是跟皇長子交從甚密?
只是現在不是多想這些事情的時候,再者說了,長安李氏和皇長子如何如何,不干他趙石什麼事。
和當年的情形已經不一樣了,當年兩次參與皇位之爭,是因他不得不參與,而現在嘛,他選擇的餘地不是一般的大。
換句話說,他有了保持中立的資格。
李吉這個人趙石可不怎麼喜歡,這人登上戶部尚書之後,上竄下跳的厲害,爭權奪利之心極盛。
若非前方領兵將領們現在都不含糊,李承乾在兵部時也很強硬,不定這位就能拿大軍後勤輜重事來要挾前方將領。
這可不是趙石的臆測,景興末年東征時,兵部和戶部就鬧的很厲害,在中書,在樞密院都曾發生過爭吵,私底下的碰撞也很激烈。
到了成武皇帝登基,戶部老實了一些時候,到王氏徹底倒下,這位又站出來為李家爭搶好處,許多職位正是在那個時候,落入李氏門下之手。
而對兵部一些職位的爭奪上,他和鄭氏那邊,都沒少了上下其手,只是兵部看的很死,外間將領也不願京城大閥胡亂向兵部伸手,這才不了了之。
而那個時候,趙石自己也有所參與,不然兵部侍郎位置空懸之下,不可能是趙布宗最後得了這個便宜。
對著李吉那張笑臉。趙石微微挑了挑眉頭。瞄了皇長子李瓊一眼。這才笑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來人,剛才還跟殿下說,趙石來的有些早了,不想李大人捷足先登,到是顯得趙石不夠恭敬了。”
周圍人一聽這話,臉上都露出了笑容,皇長子李瓊更是大笑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來人,好詞,國公文武全才,著實讓人欽佩啊。。。。。。。”
稍稍讚了一句,便讓客道:“天寒地凍,非是說話所在,還請諸位隨我入廳敘話如何?”
眾人自無異議,簇擁著意氣風發,興致很是高昂的皇長子殿下,進入寬敞的大廳。重新敘座。
趙石謙遜了幾句,也就當仁不讓的坐了左上首。對面位置,自然是戶部尚書李吉,其他人趙石一個都不認得,只有那麼兩個人有些眼熟,估計是見過,只是沒問對方名姓而已。
如今長安官員輪轉的很快,很多在京師呆上兩年,忽然就去到地方了,而地方上的官吏,抽調到京師的卻是少了起來。
這裡面的原因就不用細說了,隨著大秦疆域越來越大,這種事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至於京官的補充,翰林苑,國子監,國武監這些地方,閒職很多,抽調一些出來,添補空缺就是。
只是朝堂上的重臣們,越來越不好輕動,平均年紀也越來越大,這是當年朝廷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而現在看來,樞密院和兵部都不用擔心,外間將領回朝的一定會越來越多,無論任職兵部,還是樞密院,都很合適。
到是其他部,人才有些捉襟見肘。
話說的有些遠了,眾人落座,皇長子李瓊笑著對李吉道:“李大人,國公常年征戰在外,對京中人物多不熟悉,不如便由李大人代我向國公一一引薦一下吧。”
輕飄飄的一句話,便顯示出與戶部尚書李吉的關係十分熟絡,顯得很有默契的樣子。
李吉笑容溫煦,並不見什麼自得之意,只是拱手道:“殿下有所吩咐,臣怎敢推拒。”
隨即,便為趙石引薦廳中諸人,除了皇長子府中長史,司馬等人之外,其他幾人身上官職都不算小,但也絕對稱不上有多高。
理藩院主事王光弼赫然在座,這是題中應有之義,請晉國公趙石過府赴宴,由頭可不就是要商議如何接待北方草原來使之事。
當然,這也是皇長子在登上儲位之前,他需要辦好的第一等大事,辦的不好,許就要讓立儲之事生出不必要的波折出來。
除了這位理藩院主事之外,這裡有一個六品侍御史,官職不大,卻是朝廷中清貴之職,有參劾百官之權。
有一個吏部員外郎,品級在從五品上。
有兩位翰林學士,都已頭髮花白,沒什麼奔頭了,據李吉介紹,這兩位都是皇長子李瓊的老師,在大秦文壇上都有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