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造司的司織使,可是正三品,乃是十二卿之一的官位。
大姓新朝,自有雅政,與歷代不同。唐廷除了三府九部,竟然整整設立了十二寺(司)。
唐廷保留了鴻臚寺、大理寺,裁撤了太常寺、光祿寺和太僕寺。將這三寺的職權分別併入禮部和兵部。
又增設了交通寺、醫衛寺(前司醫局)、環衛寺、礦務寺、海務寺、大檢寺(最高檢堂)、織造司、禁衛司、通政司、司錄寺。
加上翰林院、大唐學宮、欽天監、天師府、詹事府、醫道學宮、太醫院、信訪廨(特察局)、宣傳廨、內政府、太樂署、憲兵署、專營署、印版署、大唐銀行、太書館,這十六個衙門,一共四十個,統稱“四十衙門”。
這京城四十衙門,都是三品以上!
其中,軍師府、政事堂、御史臺、天師府、內政府五個是正一品衙門。
但是,天師府只掌管道教,道廟,道官,祭祀,不管理軍政要務。內政府只掌管皇家內政事物,包括宮廷役使,內庫,御馬,宮苑,出行,儀仗,宗室等事物。
可大天師雖然不是宰執,卻是國師,當然是一品。內政府的內政大臣雖然不管理軍國大事,可天家無小事,職責重大,也是一品。
四十衙門,共編制一到十品官吏萬人。但絕大多數是九品十品的末員,五品以上有資格參加常朝奏事議事的,也就是三百多人。這三百多人,就是所謂的“朝廷”。
李洛下了一道聖旨給吏部,辦好了黃道婆的任命文書,新鮮出爐的司造使就走馬上任了。織造司的官吏,幾乎都是精通紡織的女子。
“好了。有了黃道婆,大唐的棉布很快就能普及,我們不但能衣被天下,將來還能多收很多稅。”李洛很是高興。
織造司可不僅僅是推廣創新紡織技術,奉旨造辦御用官用織品,還要管理天下織造作坊,棉花和桑蠶貿易,監察商部的紡織業稅收。
是個很重要的部門。
不光是織造司,就是專賣司衙門,也有監察商部的專營稅收業務。商部掌管國營和民間商業商稅,權力很大,也很容易出現貪腐。這樣一制衡,商部就被很多衙門的眼睛盯著。
唐廷收入有五塊,一是戶部收的農林牧漁之稅;二是商部負責徵收的商稅;三是鹽鐵糧等國家專營收入;四是礦業收入和海洋漁業收入;五是戰利品收入。
但是,這些部門雖然有稅收考核的指標? 卻不能管錢花錢。錢全部要交給財部保管,劃撥。
“來? 媳婦兒? 我們來合計合計糧食專賣的事。”李洛坐下來,“這事? 我覺得不夠細,容易造成貪汙。”
“我覺得也是。”崔秀寧拿出一個本子? 在李洛傍邊坐下來? 兩人開始耳邊廝磨的嘀咕。
沒錯? 糧食也是唐廷的專賣品!
唐律規定,民間商人禁止經營糧食。看看古往今來的糧商有多富裕,又起了多麼壞的作用就知道,在糧食極其寶貴的古代? 糧商的存在意味著什麼。
古代畝產低下? 遇到天災人禍就缺糧。糧食這麼重要,卻放任商人經營。這當然不是以前的皇帝愚蠢,而是沒辦法。
為何?
因為糧商本身就是大地主大官僚。他們靠著壟斷獲取的土地田連阡陌,打了那麼多糧食? 當然要賣了,可不就成了糧商?
皇帝還能禁止他們賣自己的糧食嗎?既然不能? 也就管不了。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土地兼併這裡。
如此一來,他們豐年時打壓糧價,盤剝農戶。荒年時囤積居奇,擾亂天下。他們像螞蟥那樣吸飽了血,個個富得流油。可是朝廷和小民,卻吃了大虧。
現在不同了。李洛就是不讓他們再經營糧食。這樣既能讓朝廷吃到這塊肉,也不然百姓吃虧。
擅自經營糧食超過十石,就要坐牢。超過百石…就是謀反!
糧商只能有一家,那就是朝廷!
“大方向是好的,完全可以幹。問題是……”崔秀寧道,“你看這樣行不行?”她把本子遞過去。
李洛看了一會兒,又寫寫畫畫一番,笑道:“現在差不多了!”
兩人策劃的方案已經出來了。
農民的糧食賣給誰?賣給各地鄉村公所,鄉村公所再將糧食押運到縣城的管庫,成為國家的糧食。
根據當地情況,定出合理的價格,既不讓百姓吃虧,也不然朝廷吃虧。
然後,官府再開倉賣糧。賣不完的,就用來做軍糧。要是還賣不完,就作為戰略儲備,用來賑濟,或者釀酒。
這中間的差價,本來是被糧商賺走了。可現在落到了朝廷的口袋。
農夫繳納糧稅,只繳納實物。
那麼,如何防止地方官吏在買賣糧食時中飽私囊呢?
好辦。
農戶賣糧先不拿錢,而是收騎馬印畫押的糧票。收糧食的是鄉村公所,接受和保管糧食的是縣衙。可是賣糧食的,卻是專賣署在地方的分所,收錢的卻又變成縣衙。把錢發到農戶手中收回糧票的,又變成鄉村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