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青城山,夕風徐徐,雲蒸霞蔚。
眾人正在流連山色之際,忽然年紀最長的牟巘說道:“大王乃道君後裔,前唐王孫,血脈貴重。大王奮起王師,驅除韃虜,解民倒懸,於漢家江山恩同再造,功莫大焉。豈非天命也?”
“且大王如今擁有揚州大半,益州全部,功業更甚於蜀漢,虎踞南方,四國最強,為何不順天應命,登極位而振民心,安社稷呢?”
這是在勸李洛稱帝了。
黃澤也道:“然也。當今天下騷亂紛擾。自朱溫篡逆以來,神州分裂已近四百年矣。該當有聖人降世,一統山河,再造盛世啊。”
“如今天下五國,蒙元武力強橫,大唐百姓最眾,併為雙雄也。可蒙元乃塞外蠻夷,霸凌中原,不得人心,安能久據漢家。而大王前唐貴胄,祖業輝煌。更是漢家救世之主,百姓仰之如父,天命眷之如子,怎可不為帝也。”
張達善等人也紛紛進言勸進,希望李洛立刻稱帝。畢竟連蕭隱之流都僭越稱帝了。
事實上,李洛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但李洛不願意此時稱帝。
他覺得不過癮。
南方這麼大,他只佔了三分之一地盤,就要稱帝?
他又不是蕭隱和趙良鈐。
不統一南方,稱帝無趣。而稱帝太早,臣子們封賞過高,也不利於進取心。
但這一點,想必牟巘等人也看出來了。看出來,卻仍然勸李洛稱帝,也不指望李洛答應。為何要這麼做?
僅僅是一個表態罷了。
表示他們誠心誠意歸唐,效忠於他。
這就是文史和武士的不同了。他們的真實意圖,往往和表面上說的不是一回事。君主需要經過重新解讀,才能發現他們的目的。
這也是為何做皇帝難。
所以,李洛也就是沒有多此一舉的解釋,只是淡淡笑道:“卿等之意,寡人已知。”
果然,牟巘等人相視一笑,一起行禮道:“大王虛懷若谷,草民唐突。”
李洛沉吟道:“卿等無需自稱草民。大唐初創,求才若渴。朝中三府九部,缺員甚多。諸位可願隨寡人回臨安,案牘勞形?”
牟巘等人大喜,“大王不拘一格,不以臣等卑鄙無能,而拔擢於鄉野,臣等敢不鞠躬盡瘁也!願隨大王左右,共襄光復大業!”
以他們的才學名望,要是沒有氣節,早就接受徵辟做了元廷的官,也不用等到今日了。
可這不代表他們不喜歡做官。他們只是不願意出仕蒙元罷了。
事實上,在蕭隱稱帝時,他們就考察過蕭隱。但發現蕭隱竟然對豪強如此優柔寡斷,而且並無多少惠民之舉,行事墨守成規,毫無開創之舉,不由很是失望。
後來看到蕭隱親征呂文煥,結果大敗而回,困守江陵,就更加失望了。
至於趙良鈐,也不像是能成事的。
相反,李洛不但兵強馬壯,戰無不勝,而且大刀闊斧推行均田令,惠民之舉層出不窮,文韜武略俱為當世之雄,猶如初升之陽,隱有鯨吞天下之勢。
明君之風,彰顯無疑。
所以他們才決定歸唐。在今日見到李洛,更是認為李洛見面更甚聞名,無不心悅誠服,欣然投效。
牟應龍首先獻策道:“臣聞大王在蜀中招募了不少騎兵種子,不知大王要在何處訓練騎兵?”
衡陽大戰和崔秀寧的江防大戰,唐國得到了十幾萬匹戰馬,所以李洛已經招募騎兵,打算建立一支十萬人的鐵騎。
這次益州招募了八萬新兵,就有三萬人是會騎馬的。其中很多還是川西川北的吐蕃人和羌人。
平心而論,他們的確比南方漢人更擅長騎馬,更適合當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