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戎未甦醒前世記憶以前,本身記憶力極為出眾,只是可惜悟性有些不行,用當初方先生的話說,以前的他就是不開竅,讀書呆板不知靈活思考。
後來趙戎覺醒了前世記憶,人格融合,開始神思敏捷,思維跳脫,補全了短板,再加上喜詞讀書的習慣與原本出眾的記憶力,讓他在讀書方面天賦極佳。
這正好與趙戎修為方面的天賦恰恰相反。
之前在終南國與林文若討論學問之時,林文若就不止一次讚歎過他是個難得的讀書種子。
只是,天才終究只是天才,不能毫無積累的剎那頓悟成聖。
在天下百家之中,有再好的天賦也要潛心積累,鑽研學問,老老實實的打好地基,才有機會能有所成就。
況且趙戎前世也不是什麼老學究,只是個人文系學習古代文學的年輕畢業生,因此即使有兩世記憶的融合,卻也在儒家學問的很多方面無法與晏幾道相比。
後者可是精通經義儒道的金丹境大儒,在他擅長的學問當面不知深耕了多少年,估計比趙戎兩世歲數加起來還要長。
只是,據趙戎對目前玄黃界儒家體系的瞭解,晏先生現在還只是士子身份,或者說包括林麓書院在內的儒家七十二書院的大多數先生都是如此。
這並不是代表他們太弱了,學問不紮實——他們幾乎都是大儒、醇儒,放在山下一國,都至少是文壇的斯文宗主,更別提儒道修為了——而是因為君子頭銜太難獲得了,中洲文廟對它的授予條件極為嚴格。
並不是看你的儒道修為,也不是看你對儒家學說的精深程度。
而是看你的學問是否在前人的道路上有所擴充套件與創新,亦或是……走出一條新路,在學派之中再創造出一門新的學問,為後世之人開鑿出一條嶄新的道。
不過後面的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開鑿“小道”倒還有些機會,但是“大道”幾乎就別想了,這是聖人之道。
做到它的,都成聖了。
而在玄黃界的諸子百家之中,這種情況萬年以來已然絕跡,百家各個學派內,聖人幾乎都不出一手之數,這還是像儒、道、墨這樣的大家,至於某些小家,除了開宗立派的祖師爺外,再也沒人另立山頭,證道聖人。
當然了,獲得君子頭銜肯定是不需要作出這麼誇張的學問。
對於儒生而言,只需要在君子六藝中的某一條道路上,積累一定的新學問。
如此,中洲文廟才能酌情給予頭銜。
而若是能再更擴充套件一步,在百家爭鬥的天地人三道上,有新的學說誕生,那便可染指比“君子”更加稀少的“賢人”頭銜了。
趙戎之前在終南國儒道之辯中提出的“體用一源學說”便可以大致劃歸此類,雖然還沒有達到獲得儒家“君子”、“賢人”頭銜的標準,但也足以讓晏幾道得知後感嘆不已。
趙戎也發現了玄黃界諸子百家的這套體系有些類似於他前世的學術圈子。
晏幾道等書院先生就像趙戎前世所在的大學中,那些學問精深,但還未發表過頂刊的教授們。
趙戎也從中看出了他自己來自前世的先知優勢。
同時還有不足之處。
趙戎前世就愛好古文,通讀正史野史,還喜歡看雜書,連什麼古代商號票號、草藥古方等偏僻知識都有說涉獵,不過懂的更多的還是他的本專業。
趙戎前世記憶中斷在熬夜寫寫畢業論文之時,他猶記得,此文他苦心準備了大半年,名曰《先秦諸子小論》。
為此,趙戎翻閱了他所能找到的所有先秦諸子學派的資料,對他們主張的很多思想都有所瞭解。
如今趙戎得益於本身記憶力記好,對這些百家諸子的學說倒也還記得不少。
甦醒記憶之後,趙戎經常讀雜書,涉獵一些玄黃界諸子百家的書籍,也是有了解此方世界的它們與前世歷史的區別。
確實是讓他發現了不少“被遺忘的寶藏”。
但是,就像晏幾道所說的,因為趙戎對於這些知識瞭解空泛,但是不精,使他無法挖掘這些寶箱。